□文/胡馨文羊年岁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
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贡茶味醇 乡愁常新

贡茶味醇 乡愁常新

时间:2024-10-23 04:46:49


    □文/胡馨文

羊年岁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寒潮。皑皑白雪中,终于迎来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寒假。暂时远离书山题海的我,从县城回到寨子里的家中,独坐吊脚楼,捧上一杯热气腾腾的本地茶,静品香茗,享受片刻难得的闲暇。

白色的暖杯中,碧绿的茶叶缓缓舒展,薄薄的茶雾袅袅升腾。恍惚间,家乡伍家台贡茶的今昔,如影像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

相传,200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有个因伍氏人居住此地而得名的山寨伍家台。伍氏祖籍湖南长沙府,迁来宣恩已有两百多个春夏秋冬。其家族之中的伍昌臣,即是伍家台贡茶的创始人。

起初,伍昌臣家境贫寒,在屋边开了六丘田,靠种植蓝靛出售度日。他种蓝靛的地方,原是一片茶栎树山,垦荒时发现有几十棵野生茶苗,伍昌臣如获至宝,便将这些野生茶苗培育起来。再以后,便成就了伍家台茶园。

有故事的是,这片茶园产出的茶,可非同一般喔。按照如今茶人们的说法,真正是味甘,汤色清绿明亮,像极了炒熟的板栗香。我在县里大大小小茶叶企业开办的微信平台上,总会看到对伍家台所产茶叶这样的推介:泡头杯水,汤清色绿,甘醇初露;二杯水,汤色浑绿中透淡黄,熟栗香郁;三杯水,汤碧泛青,芳香横溢。据说此茶若密封在陶坛里,第二年饮用,不仅色、香、味、形不变,并有新茶之醇香,故留下了“甲子翠绿留乙丑,贡茶一杯香满堂”之说。一时间,伍家台的茶名声远扬,引得各方人士争相求购。

很快,伍家台茶叶便有了一次“高大上”的机遇。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山东昌乐举人刘澍不远千里来到武陵山中的宣恩任知县。素来好茶的刘澍,初尝伍家台茶后就喜不自禁,并将其作为礼物送给施南知府迁毓。这个迁毓,也是“茶叶党”,觉得此茶水色清冽,芳香四溢,就贡奉给了同样喜茶的乾隆帝。没想到,乾隆皇帝喝后感觉甚好,甚至乘兴泼墨挥毫写下“皇恩宠锡”。于是,御笔被制成金匾,地方官员敲锣打鼓地把它送到伍昌臣家中。接下来,每逢清明前后新茶上市,必选伍家台茶之精品献于朝廷。这番金口玉言和金匾,无异于“风行天下”的金字招牌。圣荫之下,栽茶、采茶、制茶代代相传,尤其伍家台茶以“碧翠争毫,献宫廷御案而得宠”更显贵重,成为名副其实的“贡茶”。

俗话说“一叶知秋”,而在我们宣恩,因为伍家台贡茶,古有“一叶动天下”,今有“一叶成产业”,不少父老乡亲靠着它脱贫致富奔小康。宣恩人,享受到了这“一叶”的多少恩惠啊!从小学到高中,我有一些同学就是地道的“茶叶世家”出身。

家人告诉我,宣恩茶自古至今的最大变迁,在于从原始栽种到茶园有机。县里将茶叶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把茶叶基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变冬季开发为常年开发,下大力气创建伍家台贡茶专业村,加快打造产业带和产业片,基本形成以万寨伍家台、马鞍山,椒园水田坝、老寨溪等40个村为核心的8个伍家台贡茶板块基地。在政府引导下,老乡们积极培育和引进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种苗,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优良茶叶品种面积达到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