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春风吹拂的村庄

春风吹拂的村庄

时间:2024-10-23 12:37:29

□文/本刊记者张璇

阿图什巴格村的老阿妈和宝贝孙子拉姆/摄喀什噶尔,一个古老、神秘而又被呢喃上千年的名字。头顶帕米尔高原的蓝天白云,脚踏塔克拉玛干的大漠腹地,这片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古老绿洲静守着时光的变迁。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中三线交汇的国际商埠——喀什屹立千年,“活着”的西域古城吐故纳新,如玉石般岁月流金。

春暖花开的四月,自喀什市区沿着高速公路南行,一个小时左右,我们抵达有“喀什后花园”之称的英吉沙县。“英吉沙”意为“新城”,同属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驿站,是南疆八大重镇之一。“中国小刀之乡”、“中国色买提杏之乡”、“中国达瓦孜之乡”……这些都是英吉沙最靓丽的名片。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阿图什巴格村(简称7村),位于县城西北边缘约35公里处,距其所属的龙甫乡政府22公里。

“花园”新貌

出县城,目光所及之处即为莽莽昆仑群山、茫茫沙海戈壁,不安分的大风夹杂着沙尘和碎石盘旋四散,壮丽风光尽收眼底。在喀什,千年农耕文明与畜牧业和商业一道,形成了适合本地资源环境的发展模式。而英吉沙县亦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

在维吾尔语中,阿图什巴格的意思是“新的花园”。这样的名字,让我对这个南疆典型的嵌入荒漠戈壁的维吾尔族聚居村又多了一分遐想。在这个总户数273户、总人口1134人的村子里,仅有一户汉族人家。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花园?人们如何发现这干旱大漠里的世外桃源?又是如何到达这荒原戈壁的尽头,定居在这片拥有珍稀水源的绿洲并且顽强地与自然搏斗最终扎根于此的?

脚下的沙漠公路直达村口,与村里整洁、笔直的油路无缝对接,挺拔、茂密的杨树就像绿色长城般紧紧护卫着村庄。走在开阔的油路上,一排排方正、亮黄色的安居富民房沿着村路两侧延伸,不时看见有村民正卖力地打下一座座崭新的地基。两位精神抖擞的白胡子老人正在工地边闲聊,一听我们来自北京,他们笑言:“这新房子是政府给我们盖的,还补贴了28000元。我的新房子有90平方米,有厨房、有卫生间!”像这样告别土坯房的村民,在英吉沙县比比皆是,这正是喀什“六好美丽乡村”之一的“好居民点”。截止到2015年底,全县共建成安居富民房31860户。

行于村中,不仅是好居民点,其余“五好”同样尽收眼底:好条田——数百年耕种的小麦田生机勃勃,油油亮的新绿是春日最美的颜色;好渠道——这两年全村共计新修近1500米防渗渠,流水潺潺,滋润麦田;好林带——农田四周杏树的花骨朵刚落,沙枣树、旱柳树刚刚抽出新芽儿;好庭院——随意走进村里养牛大户塔力甫·尤尼斯的新居,虽然水泥墙面还未粉刷上漆,但临着主屋的宽敞干净的牛羊棚圈已经建成使用。

老远就听到村民艾沙江·斯依提家鸽子的叫声,他正在忙着用玉米喂养鸽子。“我是住村工作组‘一对一帮带’的受惠者,今年初新建起一座容纳600多只肉鸽的水泥鸽棚,预计年收入能达到4.5万元。”按照宜农则农、宜畜则畜的原则,全村还建有果蔬拱棚70座,今年计划再新建100座,庭院经济正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这“六好美丽乡村”还有一“好”,就是好道路——本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由8条水泥路和柏油路连接,组成村庄公共道路网络。村民们告诉我,以前他们走的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几年前政府先把土路铺上石子,现在又铺上了柏油路。截止去年底,通过“美丽乡村”村组路建设等项目,英吉沙县实现了乡乡通公路,100%建制村通油路的目标,乡镇的通班车率达100%。

在一片开阔地带,几组村民正迎着朝阳挥动坎土曼刨坑种树。原来,由于阿图什巴格村风沙天气多、近山风口、生态环境脆弱,今年,工作组投入7万元引进5000棵沙枣树苗,在村西北风口处建造了100亩生态林。无论农闲农忙,村民们都轮流前来护理。老乡们对绿色有种异乎寻常的珍惜,有些竟然舍不得锄去树苗周围的杂草,老乡羞涩地说:“草嘛,等它再长长。”

一路走来,我还有点纳闷,感觉途中遇到的村民很少。原来,有300余位村民正集中在村委会大院,参加每周一举行的升国旗、唱国歌、宣誓词仪式。“英吉沙的团结我的责任,英吉沙的稳定我的责任,英吉沙的发展我的责任,英吉沙的繁荣我的责任,英吉沙的文明我的责任,英吉沙的和谐我的责任”。响亮的维吾尔语口号飘出村委会的大院,传向远方……

2015年,为解决村里没有大型文体活动场地这一问题,地区民宗委投入8万元,帮助村委会硬化了村委会大院。自从有了这个村委会大院,90后青少年经常在这里打篮球、80后青年和妇女则喜欢在这里跳跳萨玛舞和健身操,他们的表演多次在乡里的比赛中得奖……时间长了,村里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妇女们都愿意登台展现一下自己的魅力,保留节目就是她们自导自演的T台秀——那些精美的特色民族服饰,都是她们自己设计和制作的。

在这个维吾尔族聚居村,周武霖一家才算是“少数民族”。人近中年的河南汉子周武霖终于在2015年5月正式落户该村,再不用在外漂泊了。自从十几岁离开河南老家,他先后在沿海地区打零工、在西藏阿里地区务农,但他觉得自己还是最擅长种地。经朋友介绍,周武霖6年前来到了这里。“在咱们村能找到地种,又有水源。关键是这里的老乡特别淳朴,虽然我们语言不相通,但是我的摩托车出问题、农具坏了,哪怕不认识,老乡们也会三三两两地过来帮我。”周武霖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其实是村里老支书的一句话把我留了下来。‘我把你当兄弟,有了问题就来找我!’”如今,周武霖一家承包了8亩果园、50多亩旱地,在这里舒心而又安心地过着小日子。再娜甫•艾买提老阿妈幸福的一家张璇/摄

田间杏树刚挂上青杏拉姆/摄当“杏”福来敲门

在阿图什巴格村,我们听到这样一个动人故事:今年已是78岁高龄的再娜甫·艾买提老阿妈30年前收养了一个汉族女娃娃,一直视她为掌上明珠。日落时分,我们拜访了这个团结之家、幸福之家。

老阿妈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年轻时嫁到了北疆的温泉县。1986年9月的一个清晨,她刚刚出家门打水,就看见一个心急火燎的年轻汉族男子向她走来。“大姐,我和媳妇闹矛盾了,她离家出走了。我家女娃娃才出生三天,拜托您帮我照看一天,我出去找孩子妈,晚上就来接娃娃。”老阿妈毫不犹豫地接过孩子,但是未曾想到孩子的父亲再也没出现过。

“我和丈夫都没有商量,就把她当做我们自己的娃娃。我的小女娃很聪明,6岁时就会讲蒙古语、汉语和维吾尔语。当时我们的生活很不宽裕,我把自己的嫁妆和丈夫送我的金银首饰都当掉了,去换奶粉、奶瓶等生活用品。1992年,我们搬回了老家。打那以后,我和丈夫也没有要孩子。我的女儿对我特别孝顺,我这些年身体不太好,多亏了她的照顾。她每天6点钟就要起来给我做早饭,安顿好孩子和丈夫,然后再去上班……”说到这,老阿妈的眼眶湿润了。

老阿妈的女儿麦热亚木古力·艾则从龙甫乡小学一直读到莎车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村小学工作,因为她的心里还是放心不下母亲:“养我的母亲就是我的亲母亲,我当了两个小孩的妈妈以后,才知道原来妈妈这么辛苦!现在我有工资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着妈妈去北京看看!”在麦热亚木古力·艾则读四年级的时候,老阿妈又收养了一个维吾尔族男孩,如今在英吉沙县技工学校读书。

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麦热亚木古力·艾则大姐6岁的女儿从幼儿园中班放学了。这个大眼睛小姑娘一点都不怯场,用纯熟的汉语向我打招呼:“姐姐你好!”她和妈妈说了几句悄悄话,就为我们清唱起《歌唱祖国》。在这个不大的黄土垒起的小院里,这歌声和院墙上方飘扬的五星红旗一样让我心潮澎湃。“我的外孙女的理想是当警察,她在幼儿园最爱看的双语动画片就是《黑猫警长》!”老阿妈笑得合不拢嘴。

在小院里,我们看到一摞摞整齐的白色塑料食品盒。“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大姐笑盈盈地说:“这是晒杏干的食品盒。多亏了杏干,我们才盖起了新房。我的丈夫和弟弟除了种植小麦和玉米,还收购村里26亩杏树林的杏子晒干加工。去年我们投入不到两万元,年底收入了4万多元。我们的新房就在妈妈房子的旁边,政府补助了28000元,加上妇女小额贷款和无息贷款,凑齐了我们盖房子的钱,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搬进新家了。以后这间老房子可以留给弟弟成家用,妈妈就搬过来和我们住!”

麦热亚木古力·艾则大姐一家的增收致富,得益于英吉沙县“小杏子大产业”富民强县工程。村民种植的色买提杏是县里的品牌产品,目前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的林果产业化经营模式,英吉沙县林果业及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很大提高,全县农民增收额的30%正是来自杏子产业。

回想起龙甫乡杏子产业的发展,副乡长陈龙感触良多:“我们这个村的杏子个大、味甜、肉厚,可是保存期特别短,只有三四天。以前村民就在房前屋后的平坝里晒杏干,风吹雨淋的,杏干不仅品相差,而且损耗大。2014年,我们在这里新建了3座烘干房,由国家出资8万元,农户集资5000元。烘干房不仅能烘烤杏子,还能烘焙蔬菜、红枣等,同时在村里配套冷库7座。我们专门组织农户培训操作技能。从选址到建设、使用,我来来回回跑了20多趟,有时农户半夜机器故障或是停电了,我们都得四处协调。这些付出是值得的,我们乡里的杏子通过喀交会早就走出新疆,到了北京、上海,还空运到韩国。以前新鲜杏子一公斤收购价才5元,现在空运到韩国一公斤能卖28元。”说到这里,陈乡长黝黑的面庞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如今,杏子、核桃等特色林果业,正成为繁荣英吉沙县域经济的一大主力。村民艾沙江·斯依提加家的鸽舍拉姆/摄

小村一角张璇/摄

参加义务植树的村民们拉姆/摄以手抵心,帮扶不停

今年春节刚过,喀什地区民宗委八位同志组成的工作组就奔赴阿图什巴格村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这也是地区民宗委派出的第三批工作组。短短两个月时间,工作组成员与村民结对子、互学语言;交朋友,谈心谈话——从解答建房补贴、医保、农机具补贴、义务教育等惠民政策到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走访入户率达到100%。按照自治区精准扶贫“回头看”要求,工作组全体成员加班加点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管理和扶贫统计工作,去掉不符合标准的43户,新增加24户,全村共计有贫困户152户。阿图什巴格村正在上双语阅读课的孩子们拉姆/摄“我想这样的住村工作是扎实的,常坐老乡们家里的土炕,和村民集体过诺鲁孜节、品诺鲁孜饭……只有这样,才能拉近我们的距离。比如我们借助建设安居富民房时机,深入施工现场,倾听大家的建议。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我才真正感受到老乡们对于党和政府的拳拳感恩之心。半个月前,村里有位老阿妈的新房正在进行施工,为了腾出空间,需要搬出自己的全部家当,她就用塑料布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吃住在工地旁。但就在这个简易帐篷边,还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老阿妈说了,‘看见红旗,就看见了党,我的心里才踏实。’”住村工作组成员、村第一书记沙比尔江·铁力瓦尔地这样告诉我。

当我们见到住村工作组组长、喀什地区民宗委党组书记袁建新时,他正在协调村民们分时灌溉自家农田,此时恰逢春播用水高峰期。袁建新身着一套蓝色的粗布工装,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黑眼圈格外显眼。

“去年通过申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国家民委批下来200万元项目资金帮助我们建设民族团结教育中心,这样一来村里就有了开展民族团结暖民心活动的大本营。我们这个村虽然偏远,但党和政府从未忘记这里。”袁建新表示,“自国家民委帮扶资金2015年12月到位后,工作组在乡村两级换届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依旧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前往莎车县及本县4个村进行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做好前期规划。”

按照英吉沙县、乡、村三级的计划,阿图什巴格这个民族团结活动中心不仅要承担爱国主义教育、“五个认同”教育及村里婚丧嫁娶等各类活动的功能,其相关的配套设施还需承担就业和远程培训的任务。活动中心选址在村委会对面的平地上,占地12816平方米,其中建设面积1662平方米、绿地面积534平方米,目前项目已挂网招标。待招投标工作结束后,即开工建设,确保在“七一”前夕建成完工,为建党95周年献礼。该活动中心设有民族团结进步暖民心活动室、美丽乡村大舞台、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足球场、篮球场、卫星工厂(手套厂)、餐厅等配套设施。

“其实,结合本村实际,我们想得最多的还是怎样更好地把改善民生和精准扶贫相结合,解决好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问题。我们主要利用国家民委、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帮扶资金大力发展核心产业,建立家禽养殖、林果种植、畜牧养殖、就业4个合作社,既丰富了民族团结创建的内涵,也拓展了创建活动的外延。”袁建新表示,这是工作组和村两委雷打不动的共识。“村民们也懂:种地要讲科学,不种地出去干活更得讲知识和技术!”

当下,住村工作组正在协调县里的民特民贸企业在这里设置卫星工厂,鼓励本村妇女特别是贫困户家庭成员前去打工。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准备建立手套厂,力争实现农户一家至少有一人就业,普通员工预计每月可收入800元,多则达到2000元-3000元。考虑到以后市场环境改变,手套厂还将引进复合化设备,比如开展杏子深加工等,提高厂房利用率。

提起建在家门口的卫星工厂,英吉沙的群众津津乐道,非常欢迎这种“总部示范工厂+卫星工厂”的经营模式。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新疆部署百万人就业计划的推进,喀什地区的对口援建省份山东的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西部产业承接地和东部转出地的想法不谋而合。比如山东济宁中兴手套集团的孵化示范工厂正式落户英吉沙县,自2014年起,中兴集团先后在龙甫、萨罕等乡建立4家妇女裁缝技能实训基地,两期共培训3300余人,然后分赴县城周边村镇建设的30余个卫星工厂就业。“中兴模式”真正实现了群众务工不离村不离家,提高了妇女地位和家庭收入,是真正的因地制宜的就业模式。

不变的牵挂

夜幕徐徐降临,工作组的小伙子廖博文提前半个小时做好了今天的晚餐,油亮亮的手抓饭内容丰富:鲜美的羊骨肉、鲜艳的胡萝卜、白嫩的恰玛古(芜菁),配上一盘清爽的凉拌黄瓜作为佐餐小菜。“大家都说我做的饭有点四川风味,我的老家在四川南充,以前我一点都不会做饭,还是通过父母电话遥控指挥才学会的。工作组的饭就是我们几个小伙子轮流炮制的。”小廖特别兴奋。“其实刚到这里时,都是袁书记给我们做饭,但他身体不太好,平时只能吃素。我们特别过意不去,争着学做饭,但袁书记还是主动承担了做早餐的任务。由于气候干燥,袁书记要每天六点起床,花更多的时间熬制汤饭、稀饭,尽可能换着花样做好每天的第一顿饭。”

吃过晚饭,村民们自发聚集在村委会大院,表演起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麦西来甫,无论老幼都看得兴致勃勃,笑声欢呼声不断。

此时,工作组成员和村干部依旧忙碌,他们还在开会商议如何撰写申请报告:为了解决热切期盼养鸽的村民的资金问题,要向自治区民委申请20万元专项资金。

原来,该村人口数占全乡第三,人均耕地4.3亩,为全乡第一。但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土地沙化严重,村民收入不高。住村工作组通过对老贫困户和新增贫困户入户调研发现:通过集体互助,建立肉鸽、肉鸡等家禽养殖合作社,鼓励村民在富民新居中搞好棚圈养殖,不失为脱贫的好办法。村子地处戈壁滩,如果大规模养殖牛羊势必会破坏生态平衡,加之养牛羊的投入太大,一头种牛就要近万元,想要大规模发展牛羊养殖困难较多,但养鸽子和肉鸡繁殖速度较快,本地销路特别好。

“考虑到村民们的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形成不了规模效益,我们想借助自治区划拨的援疆资金20万元,自行筹资12万元,加上地区民宗委全体干部对49户帮扶群众捐助的4.9万元,帮助村民每年每人购买1000元的鸽子,共支持3年,再加上村民们的集资,在活动中心对面建一个现代化的彩钢鸽棚,集中购买鸽苗,实现规范化喂养。这样,村民就可以在喂养、管理、销售、运输等岗位各司其职。这才是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吧。我们还要帮助村委会建设互联网+工作室,改变信息不畅的现状,带动村民开拓市场……”工作组成员们一聊起致富门路,个个都如数家珍。

“这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朴实,只要我们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大伙儿有活干、有钱挣、有盼头,南疆美丽乡村就会业兴、人和。”这是住村工作组的同志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深得民心的“访惠聚”活动,创造出了基层全覆盖、干部全覆盖、任务全覆盖的民族团结工作新格局,守望互助蔚然成风。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宏伟蓝图,不就是落脚在住村工作组的一次次现场办公,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时送去的一只只羊羔,帮助老乡多争取的一次次就业培训机会,村小学里一堂堂生动的民族团结双语课,敬老爱老慰问活动中送去的一袋袋面粉里吗?

“用心连通这‘最后一公里’,将党和国家的治疆方略温暖落地!”住村干部说到做到了!这也就是南疆无数个村子的希望所在。(责编吴迪)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