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优良家风世代相传

优良家风世代相传

时间:2024-10-22 10:53:51

正在备课的张敏布朗族的茶叶,傣族的包烧鱼,彝族的牛干巴,哈尼族的手抓饭,基诺族的野菜汤……错落摆开的4张餐桌上,摆满了来自热带雨林的诱人美食。艳丽的布朗族裙子,蓝色的彝族上衣,黑色的哈尼族包头,朴素的白族围腰……身着民族盛装的30多口人围坐在一起,各民族语言汇聚一堂,欢声笑语在雨林小院上空飘荡。

每逢周末,张敏和家人们都会这样聚在一起。她的弟弟、妹妹,公公、婆婆,以及小叔子、妯娌,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走到哪里,张敏都会骄傲地说:“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有汉、布朗、彝、白、傣、哈尼、基诺、拉祜等共8个民族36人,四代同堂。”

今年45岁的张敏是布朗族,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职业高中当语文老师,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的丈夫郑能军是彝族,在州无线电监测站工作,夫妻两地分居多年。每逢周末,张敏都会回到离勐腊县100多公里的景洪市与家人团聚。

张敏的弟弟在昆明市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弟媳妇是白族。她的妹妹在勐海县城工作,妹夫是彝族。

2001年,张敏调到勐腊县职业高中工作。因为她生在勐海长在勐海,刚刚到勐腊县工作时,面对陌生环境有诸多不适应。那些日子,丈夫和家人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我刚到勐腊工作,就进入了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我丈夫家中有彝族、汉族、傣族、哈尼族,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让我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

她白天吃饭在姐姐家,晚上住在公婆家。除了上班、洗衣服之外,张敏几乎不用做什么家务,这让她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为了成为一名更加称职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张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本科函授学习,并且通过自学取得了云南省普通话测试员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2015年,郑能军调到西双版纳州无线电监测站工作。为支持妻子的工作,他将4岁的女儿带到州府景洪,暂且居住在姐姐家。工作忙的时候,姐姐、姐夫还主动承担起替他们接送女儿上学的任务。张敏的弟弟、妹妹只要一到景洪,就会到姐姐郑能仙家看望张敏的女儿,给她带一些小礼物,哄她开心。每每谈起这个给予她无数温暖的大家庭,张敏都会动情地说:“走进这个多民族大家庭17年了,大家相互包容、互帮互助,解决了我工作生活中许多后顾之忧。也正是他们的无私付出,鼓舞着我努力工作,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和亲人!”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张敏都能与各民族的亲人同事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而这,都得益于团结友爱的家风。

张敏的父亲张世德,是上世纪60年代从昆明到勐海农场支边的汉族知识青年。他吃苦耐劳,加之勤学好问上进心强,被调到勐海县布朗山当教师,在工作中结识了张敏的布朗族母亲依么坎,两人自由恋爱并走到了一起。1979年恢复高考后,张敏的父亲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多次调动工作。但他无论到什么单位,从事什么工作,从来都没忘记布朗山寨的乡亲们。在张敏的印象里,家里总是“人满为患”,布朗族乡亲们大到看病,小到修家用录音机、手表等等都会来找自己的父亲。父亲从来都是热情接待,笑脸相迎,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有时家里来的乡亲太多了,就连客厅、过道里都睡满了人。父亲常常笑着告诉她:“他们都是我们的布朗族亲人,我们应该互帮互助呀!”如

今父亲已经离开了人世,但张敏依然跟这些布朗族乡亲保持着常来常往的关系。“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就是和各民族友好相处、互帮互助的家风,这让我受益一生!”

团结互助的家风不仅在张敏父亲身上体现,同样也体现在丈夫郑能军的多民族大家庭中。他的父亲郑光荣退休前长期在乡镇工作,能讲多种民族语言,热心助人,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

“我要把父亲母亲及公公婆婆的优良家风传给儿女和学生,一直发扬光大下去!”张敏认真地说。(责编:增林)

张敏家的合影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