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小故事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小故事 > 盲人摄影师

盲人摄影师

时间:2024-08-11 01:31:19


   

照片上除了一个闪着橘黄色暗光的“6”字,别无他物,旁人不明就里,但当事人孙志远却想了很多,“这算我的生活,我抓住了它。”他戴着眼镜,不留意很难发现,他的目光与众不同。


   

  “我是个视障人。”孙志远说。五年级时,酷爱运动的他突然左眼视网膜脱落,最后失明。半年后,他的右眼也坏了,视力还不到0.01。


   

  外面世界的大门轰然关上,只留下一条细缝的微光,这是孙志远对世界的感知。


   

  那一年,孙志远刚12岁。他不会想到多年以后,作为“盲人”的自己,还能“重新看这个世界”。


   

  孙志远一直是北京“1+1声音工作室”的成员,这是一家以视障人为主体的公益机构,平时主要通过广播,与健全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2009年,工作室与英国的一家公益机构PhotoVioce开展了盲人摄影培训。


   

  盲人摄影是一个合作完成的工作。志愿者和盲人,两人一组,共同确定拍摄主题,寻找表现方法。盲人很多时候想拍摄的,是一种对世界的私人化的认知感受,是一种抽象的想象,比如孙志远的那个“6”字,是他工作和生活的楼层。那天拍摄时,孙志远拿着相机,摸索着进了电梯,摸到6,按下,然后等了几秒,电梯叮咚一声响,他迅速双手举起相机,紧贴在脑门上――这是盲人控制相机简易可靠的方式之一,可以保证相机更稳、位置更正,在志愿者的提示下,调整自己与“6”之间的距离和高度,然后按下快门。


   

  而先天失明者他们对空间、颜色、角度都很难理解,他们拿起相机显得慌乱和局促,只能通过触摸了解闪光灯、自动档和镜头,依靠声音判断开机、关机和聚焦。不过,拍照时他们有时还会忘记相机的状态,就只能关机再开机。


   

  拍照前,培训师往往先让他们听两分钟音乐,然后,每人用相机去表现与听音乐时相似的情绪和画面。孙志远听的是一段拉美曲风的歌,由缓慢渐而欢快,他说,起起伏伏的音乐让他满脑子想的是一个画面:“傍晚,暮色昏黄,罩着一棵大树,树下坐着他和几位朋友,大家在闲聊,有一人开始讲他去拉美冒险的故事。”每个人想到的画面都不一样,听先天失明者的描述,仿佛看一张印象派绘画。


   

  拍照时,一旁的志愿者会不断用语言告诉盲人四周的景观如何,一起去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漂亮”、“鲜艳”、“广阔”等词不能用,先天失明者无法理解它们,志愿者通常需要拉着盲人的手,一边讲述,一边去触摸,这是他们熟悉的方式。


   

  除了志愿者的语言引导,盲人摄影时,很多会依靠自己的鼻子和耳朵。李彦双就一直对水很好奇。当水龙头打开时,哗哗流淌的水流带着下坠的力量,冲击在手掌上,但抓不住留不下。她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拍了半个小时,只为抓住水滴离开水杯的那一瞬间。这张照片上,右上角是半只水杯,一滴水挂在杯底,行将下落,往下便是一只大手,那是志愿者的手。


   

  摄影的过程暴露出了盲人生活常识的欠缺,比如有人想拍“烫”,因为他每天摸着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天桥栏杆,印象深刻;有人则想拍飞鸟,因为经常能听到鸟叫,但他们并不知道鸟有多高,不知道飞行时有什么阻挡物;还有人想看到给树木浇水后,树木是什么样子,会和人吃饱饭一样兴奋吗?


   

  还是有些新东西被创造。比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音乐教师金威,他的视力只有0.08。“如果我想拍摄日出,我就用心体会太阳在我身上的热量;如果我想拍摄石头,我就用心触摸它,在拍摄以前感受它的角度。”金威说,“面对常人所忽视的生活细节我会落泪。能够看到,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奢侈。”


   

  摄影这件事,让孙志远建立了信心,盲人摄影如此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现在也能“拿下”,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去尝试呢?


   

  其实在国外,盲人摄影早已发展很久,并出现了Eckert这样的知名盲人摄影师,也出现了很多教盲人影像的专业培训机构。但在中国,盲人摄影还是个新鲜事物。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盲人4000万到4500万,低视力者是盲人的3倍。中国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和3个低视力患者。到2020年,我国视力残疾人数将达到5000余万。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我的身体不自由,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无论孙志远还是金威,他们都对这句话感触良多,“身为盲人,要给自己自由,不能自我禁锢。尽管失去视力,但我们没有失去自我的视觉”。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