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蒙牛内幕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蒙牛内幕 > 第3章

第3章

书籍名:《蒙牛内幕》    作者:孙先红 张治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为什么它短短6年跨跃的历程比许多企业几十年所走过的路还要险、还要长?

            它为谁——为自己?为国家?为民族?

            为什么“牛魔王”辛辛苦苦挣下,又大大方方献出,成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全球捐股第一人”?为什么在这个企业里,请客、送礼、拜年都有与众不同的规矩,只准向下“经营人心”,不准向上“经营人心”?

            它做谁——蒙牛?中国牛?世界牛?

            为什么摩根来了又走了?为什么海外上市时会有206倍的超额认购率?为什么利乐CEO称其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乳制品企业”?它向何处去?

            6年,接触了太多的猜疑,遭受了太多的打击。

            6年,引爆了太多的潜能,透支了太多的心血。

                    6年,承载了太多的责任,领受了太多的光荣。

            今天的中国乳业,刀光剑影,群雄逐鹿:“三大国牌”龙腾虎跃,“五大洋牌”隐形渗透,地方品牌浴血奋战,不品不牌瞒天过海……十字路口车最密,“战争”场上“计”最稠。一日之计,一年之计,百年大计。计中有术,术中有道。一切竞争、斗争、战争,其最高境界在于“道胜”:无争之争,无战之战,视线超越地平线,利益超越你我他……牛根生从有关西点军校的记述中,找到了在他看来准确描述蒙牛超常规发展的格言:“超乎常人想像的关怀,是明智;超乎常人想像的冒险,是安全;超乎常人想像的梦想,是务实;超乎常人想像的期望,是可能!”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写”:写速度,写斗争,写内幕,写谜团,写思想,写感悟。

            在写作中,我们有意增加了案例的比重。案例一只脚踩在实践边上,一只脚踩在理论边上,是两者的“混血儿”;它让我们在情境模拟、直觉顿悟中达到“没有实践胜似实践”的效果:用别人的成功,引爆自己的胜利;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

            我们带着“思考的笔”写成了这本书,愿读者诸君也带着“思考的手”翻完这本书。

            写蒙牛不是目的,通过这个载体写出规律才是目的;读蒙牛不是目的,通过这个载体读出智慧才是目的。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也许本书的某一个观点、某一个事件、某一个案例,正好就能作为你的“支点”,为你撬开一扇智慧灵窗,让你牵出一根事业线头,创造出一百万、一千万的收益,甚至起死回生的契机!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较量”又在于什么呢?有“生存说”、“决策说”、“创新说”,也有“文化论”、“点睛论”、“整合论”。不管哪一说哪一论,放出智慧灵光,寻找事业突破口,是企业家的天职。我们希望现在的企业家及未来可能成为企业家的人们,带着这样的思维、这样的态度来读这本书。

                    有形的东西,越分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分越多。我们不奢望100%的吞下,但期望1%的消化。虽然鸿鹄和燕雀各有自己飞翔的高度,但没有一只鸿鹄不是从地面起飞的。卓越从手头开始。棋子虽小,走一步胜负攸关;开关虽小,掀一下乾坤逆转。

            羚羊要是跑不过最快的狮子,就会被吃掉;狮子如果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只能饿死。比赛只有一次,绝无重赛的机会!

            

            

            

            

            孙先红张治国

            2005年7月

            

            

            

            

            

            

            

            

            引  论        “蒙牛速度”,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中国中央电视台评牛根生及“蒙牛速度”

            

            一、“草原旋风”

            

            速度,从来都是草原的主旋律。

            狼吃黄羊,鹰叼兔子。对于食草动物来说,没有足够的速度,就会成为他人的战利品,绝无重赛的机会!而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没有足够的速度,同样只能望“羊”兴叹,沦为饿殍!

            世纪之交,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发生了三件轰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一是“沙尘暴”,弥天漫地,席卷“半壁江山”;二是“草原兵团”,异军突起,掀起“健康革命”;三是“载人航天”,一鸣惊人,谱写“零的突破”。

            这三件事,或明或暗都与一种环境有关——草原。

            这三件事,或利或害都让一家企业抓住了契机——蒙牛。

            13世纪,当成吉思汗的剽悍铁骑掠过多瑙河畔的时候,欧洲人惊呼:“黄祸来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孕育这些“黄祸”超人体能的,正是草原上的牛和羊。传说蒙古军西征时,以“三快”闻名——行军快、作战快、后勤保障快,前面是快马、长刀、利箭,后面是成群的牛和羊,战士们饿了吃肉,渴了饮奶——在这个传说中,欧洲人喝奶都是蒙古人教会的。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不是宣扬宿命论,但没有十月怀胎,的确不会有婴儿诞生;不满76年,哈雷彗星的确难得一见……自然现象有周期轮回,社会现象也有周期轮回,只是在时间上更具弹性罢了。

            果然,在酝酿了七八百年后,这块古老的草原又一次演绎出“火山爆发”般的人文奇观:在世纪交替的隆隆裂变声中,“草原兵团”横空出世!

            先有“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再有“南征北战”的保健品大军,后有“健康每个人”的蒙牛、伊利——今天,“蒙奶”在全国纯牛奶市场中的份额超过47%!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AC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仅蒙牛的市场占有率2005年3月就达254%,在中国乳业中位列第一。

            牛根生说:不要小看我们小地方,小地方的人不想则已,一想便是着眼全国的大事!上海有一千多万人,上海的企业只要占领上海,就能做中国的老大老二;北京也有一千多万人,北京的企业只要占领北京,也能做个全国前几名;而我们呼和浩特才一百多万人,只有像鄂尔多斯广告语所说的那样——“温暖全世界”,才能在全国排上座次。

            

            二、5年增长200倍

            

            1999年,在一片荒地里埋下一块奠基石,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幅行军图,在一杯牛奶前许下一个百年愿,蒙牛起航了……背着弯弯的牛角,我们闯进深圳,问鼎北京,启动上海,挥师港澳……(摘自蒙牛答谢卡《成长了,真诚地道声谢谢》)

            

            在中国企业界,“蒙牛速度”是这几年最吸引眼球的经济名词之一。

            1999年刚创立时,蒙牛一文不名,名列中国乳业的第1116位——说白了,就是“尾巴尖上最后一根毛”。何以数年之后,就跻身中国乳业两强,成为“脑袋顶上最尖一只角”?仔细算起来,在最初三年的1000余天里,蒙牛“平均一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

            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037亿元,同业排名第119位;

            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同业排名第11位;

            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24亿元,同业排名第5位;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同业排名第4位;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071亿元,同业排名第3位;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7214亿元,同业排名第2位;

            2005年,预计销售收入超百亿。

            5年增长200倍!6年销售200亿!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

            难怪,蒙牛成为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2003-2004年,蒙牛液态奶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销量第一;2005年一季度,蒙牛液态奶市场占有率四分天下有其一(超过25%),居中国乳业第一名。

            2004年,蒙牛冰淇淋也夺得全国销量第一。

            2005年,蒙牛有望摘得新“双冠”:液态奶销量全球冠军,冰淇淋销量全国冠军。

            许多人在问:蒙牛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如果说这是中国乳业方兴未艾的缘故,也对,但这肯定不是全部理由,否则,为什么连续5年保持三位数增长的独独只有“蒙牛”,而不是“京牛”、“沪牛”或“粤牛”?

            如果说这是依托内蒙古大草原的缘故,也不充分,同处内蒙古的伊利,在6年时间内,与蒙牛的销售收入比例就由1999年的“伊利∶蒙牛>30∶1”缩小为2004年的“伊利∶蒙牛≈12∶1”。况且,如上所述,蒙牛液态奶的市场占有率早在2003年就超过伊利,跃居全国第一位。

            如果说这是蒙牛管理团队从事乳业年限较长的缘故,也不能令人满意,牛根生也曾说“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肯定比三年做东、五年做西的人更容易成功”,虽然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父子两代人合起来从事乳业的时间长达65年,但时间只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充分条件。

            正因为这些“如果”都不成立,所以,作为蒙牛成长的见证者,我们觉得有责任对蒙牛的成败得失作一次彻底的总结梳理,使之由模糊变清晰,由混沌变“透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