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什么蒙牛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即是“人财”(人即财富)。许多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无法再长大,原因也在于欠缺突破现状的经营团队。而蒙牛幸运之处就在于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就有非常强的经营团队,正如书中所形容的:“初创的蒙牛,除了几颗人脑袋,别的就一无所有了,不过这大概也是中国乳业最硬的几颗脑袋。”
蒙牛何以聚集“人财”?依靠的是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的经营智慧与跳出传统思维的超人生观。在蒙牛只有六七岁的年龄时,他就在思考如何让100年后的蒙牛更加茁壮与健康,这是传统思维的人无法想像的事情,因为牛董事长的无私,才能够超越他个人生命的愿景。
蒙牛如果要永续经营,聚“财”(人财)自然是关键,为此牛董事长不惜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他说:“很少有人从无到有以后,又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快感,来自你的价值被承认,但是缺少尊重。而从有到无的过程,是世间所有人对你不明白之后,变成所有人尊重你,这种快感是金钱、权力远远不能带来的。”
这种无私的企业家精神,令我想起了我的已故好友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先生,他在世时曾说:“我过去25年所赚的钱(上百亿台币资产),要用未来25年的时间花掉。”目的在于帮助他人,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就是需要被关心的人。我的另外一位好朋友,也是相当受人尊重的长者蒋震博士,也于1990年将他在香港震雄集团名下的全数股份(约2亿美元)慨然捐赠,设立“蒋氏工业慈善基金”(现更名为“蒋震工业慈善基金”),鼓励工业机械与制造业的发展与改良,以推动大中华工业的发展。这些人的义行将永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纪录。
本人跟牛董事长有几次会面机会,而透过本书的描述,更深刻地感受到他不凡的经营哲学,因此,我认为牛董事长不仅是一个企业家,更是一个人生的哲学家。他说凡事要从根本做起,他非常了解“因果关系”,懂得尽可能去做“必须做(Must do)的事情”,抓的是源头(种因),又能从尽头(果)倒推到源头(因)。
另外,我觉得牛董事长的个性相当浪漫与潇洒。很多人从媒体上看到蒙牛许多的广告或活动(event),会认为蒙牛擅长做秀,然而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所有的作为都有意义存在,最重要的是,这些作为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信服的感觉,这正是由“诚信”而来的战略思维所致。以本书中提到的“航天员专用牛奶告知行动”为例,就是最好的印证。
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如果中国企业都像蒙牛这样注重“心”的经营,那么一定会很快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事实上,不管是牛董事长还是其团队成员,有更多谈不完的故事,在在显现出他们的智慧,这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本书虽然叙述的是蒙牛的极速发展,却是由一个个故事编织而成,相信翻开这本书的人,都会为其着迷而爱不释手。
我认为,本书向读者展现了生命的意义,激励人们积极创造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愉快。故我乐意推荐本书给所有愿意向上的人,也期盼中华民族涌现更多卓越的企业家。
石滋宜博士(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
2005年6月21日
郭 振 玺 序
“金身”牛根生
牛根生,姓牛。
“牛”者,奶牛的“牛”,蒙牛的“牛”,牛市的“牛”。
这个“牛”,不是年少轻狂的张扬,不是浅薄跋扈的嚣张;
这个“牛”,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成熟,是一种历经磨难的坚毅。
牛根生和蒙牛所经历的磨难,大大小小多如牛毛。
创业艰难。1999年,白手起家,老牛带着团队先做市场、再建工厂,6年之内将蒙牛的销售做到了200多亿,投资回报5000%,创下了一个奇迹。很多人看到了蒙牛成为行业领导品牌的荣耀,却少有人知道这个过程的艰辛,所经历的困难和阻挠。
树大招风。2003年底,蒙牛因成为中央电视台2004年广告招标“标王”而受到恶意攻击;2004年初,蒙牛遭遇了“投毒事件”,加上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和炒作,蒙牛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危机,老牛曾经跟我说,那时他觉得天要塌下来一样。好在经过大家的努力,老牛和他的团队经受了考验,蒙牛狂奔速度依然,并成功与国际资本牵手,向全球化目标迈进。
风浪没有击退蒙牛,磨难没有压垮老牛。相反,每经历一次磨难,蒙牛的抗击打能力更强,老牛也多镀了一层金,逐渐修炼成佛。
2005年1月8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在武夷山组织了“企业家领袖论坛”,牛根生和其他与会的知名企业家一起参禅。老牛说了一句话:“命和运其实是两码事。企业做好了就是运,而做不好就是命。”是不是充满了禅机?
老牛随口能够说出很多名言,像“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个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也不是有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等等。
这两句话泄露了“金身”牛根生的秘密:一个是“德”;一个是“心”。
蒙牛做得非常好。牛根生做得非常好。《蒙牛内幕》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蒙牛成长的历程。从中不仅能够透视到蒙牛的“根与梢”,甚至能透视到中国乳业的“形与神”。这本书的许多章节,不是就企业写企业,而是就“圈子”写企业,写出了关系,写出了竞争,写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借鉴,就是从“样品”的所作所为中去体悟和升华。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灵感。灵感不一定需要很多。人生若能抓住三次大的机遇,就能创造辉煌;人生若能得到三次大的灵感,就能创造机遇!
郭振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
2005年7月
作 者 序
“两只半眼睛”看蒙牛
这本书是写蒙牛的,也是写老牛的,但也提到了伊利的老郑。
写企业家的书不少。但透视两位企业家文化对抗的不多。
伟大的成功,来自伟大的“敌人”。正如书中所述:一个人走完万里长征是困难的,但两个人——哪怕是怀有敌意的两个人,都可以彼此“伴跑”:参考对方的脚印,牢记奋斗的理由,激发前进的热情……如果对方攻击你的弱点,谢天谢地,上天赐予你一个严厉的老师!
反之,进攻者应该牢记一个“金科玉律”:不要轻易攻击对手的弱点,除非你能“毕其功于一役”,否则,不适当的攻击无异于帮助对方自我完善——种了“牛痘”,人家就再也不怕“天花”了。
先红服务老牛,相知合作多年,但在深圳、北京、呼和浩特都有自己的产业,一直保持着一个策划人及广告人的第三方身份;治国身在蒙牛,但当过老师,做过记者,十年漂泊,始终保持着新闻触觉的敏锐及独立观察的视角。这样两个人,力图“跳出蒙牛看蒙牛”,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局外人写书是一种视角,但其往往流于表层化;局内人写书又是一种视角,但其往往流于偏执化。本书试图以“局内人的深度+局外人的视角”,写出真相真诚真理。老实说,我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蒙牛人,但我们在乎这本书,在乎书籍所应承载的历史庄严。从走进蒙牛的第一天起,本书的资料积累就开始了。究竟是为写一本书而走进蒙牛,还是走进蒙牛而想写一本书?我们两人似乎各领一端。
本书的视野,与“两只眼”相比,多半只,与“三只眼”相比,少半只,是为“两只半眼睛看蒙牛”。
本书的起名有过一番争论。叫“蒙牛速度”,“蒙牛狂飙”,还是“蒙牛内幕”?几番斟酌,本名方定。何谓“内幕”?独家探取,鲜为人知,大幕背后别人看不到而我们能看到的东西。
天才在流动中诞生,真理在辩论中分明,规律在事变中狂奔。这些年,看到了太多企业的兴衰成败,接触了太多企业家的悲欢离合。观察愈多,感触愈深,笔头愈疾。我们有一种激动: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蒙牛。我们有一种冲动:让蒙牛模式给更多的人以启迪。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品质”到“中国品牌”,这中间的跨跃,靠硬件也靠软件,靠技术也靠文化。人才是最大的软件,人气是最大的文化,人心是最大的生产力。
几年前,几个草原汉子,租了一间破旧的民宅,摆了几张掉漆的桌子,侃了几天几夜,弄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蒙牛”……6年后,中国人所饮用的每4袋牛奶中,至少有1袋是这个企业生产的;2005年,它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牛奶生产商。
它是谁——黄牛?猛牛?狂牛?
为什么有人要出600万元诽谤它、不惜代价搞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