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人人书 > 杂志 > 合 欢

合 欢

时间:2023-12-02 11:42:18


   
    ☉李碧华
    “明早10点钟的飞机,我就不送你了。”张萌老人从厨房中端出一碗茶汤,“趁热喝了吧。”
    这是2007年的合欢汤。
    精神压力大,思绪不安宁,五脏六腑为七情所伤……她会为他,也为自己,煎煮合欢汤,材料有卷筒状的合欢皮、甘草、茯苓——当然少不了主角:合欢花。
    合欢,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一种代表吉祥的爱情树。
    “相传夫妻新婚之夜共饮合欢花茶汤,能保永世和合。”于峰曾经这样问张萌,“中国人都相信这个,对吗?”算来,这已经是40年前的往事了。那年他23岁,她21岁。“没那么神。”她笑道,“只因合欢蠲忿,香气令人消除抑郁愤怨,心神恢复平静。”
    “茶汤用的是干花——那花原来是什么样儿的?”
    张萌道:“合欢可美了,花丝细长,像一球红绒。散开是红羽毛,风吹过轻柔晃动。最有趣的是花畔小叶,每当夕阳西下时便成对相合,到了第二天清晨,又像孔雀开屏似的舒展开来——”
    “也像我们俩。”于峰举碗喝茶汤,“夜里偷偷相聚,见不得光,白天分开得远远的。”
    “合欢”就是他们的信物吧。
    40年前,1967年,他们初遇。于峰是印度尼西亚华侨,来中国留学,学中医。走在上海市南京东路上,迎面碰上匆匆赶路的张萌,他上前问道:“同志,请问外滩怎么走?”
    她愕然,这个肤色黝黑、一脸纯朴的男生,原来是异国来客。漂亮端庄的张萌忘了自己要去干什么,他们彼此吸引,一见钟情。她陪他去逛外滩,华灯初上,一朵合欢花悄然绽放。
    他学的是医科,而她是一名温柔细心的护士,一切好像冥冥之中的定数。
    热恋的男女,碰上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交往十分避忌。愈是偷偷摸摸,愈是情难自控。不久,张萌有了身孕。
    他们想赶忙登记结婚,但当时一个中国女孩怎么会被允许嫁给外国男孩?结婚证明没办成,于峰的签证却到期了,他被迫返回印度尼西亚。两个人从此天各一方。
    张萌坚持把孩子生了下来。她为女儿取名“小欢”。非婚生子,受尽白眼凌辱。张萌是护士,有专业知识,有工作经验,却被派去做清洁工作、收拾尸体、侍候脾气暴躁的老病号、照顾救治无望的病人……张萌的寡母郁郁而终,她的女儿也被同学和家长百般瞧不起……一个50多岁的中风病人,对张萌十分同情——这绝非爱情。不到30岁,但已历尽风霜雨雪的张萌,只寄望有片瓦遮头,好好抚育小欢成长。孩子得有个“爸爸”。当秦楠可以勉强行动时,他和比他年轻20多岁的张萌去登记结婚。
    “这不能给办证明。”组织强调,“张萌有个女儿,她当年跟外国男人已经有婚姻关系了。”
    张萌只能委屈地填上:同居。
    小欢由张小欢,改成秦小欢——她永远不可能叫于小欢。同居后,张萌仍是一个衣不解带、夙夜匪懈的护士,不过她只侍候一个病人,而且没有薪水。秦楠仗她照料,待她不薄——这绝非爱情,她心知肚明。
    40年过去,秦楠去世了,小欢也嫁人了,张萌孑然一身。她守住秦楠留下的房子,好歹有片瓦遮头。60岁出头的女人,眼睛昏花,易倦,心灰。睡到凌晨两点多醒来,她怕静,开了电视,回放白天的新闻节目。
    她倒了杯开水。电视画面上有一个老头儿,拿着一张照片。
    看真切点儿:两条中长的辫子,七分脸,眼神投向远方,充满希望和生机,端庄浅笑却掩不住神秘的甜蜜……那不正是21岁时的自己吗!40年前全国少女的“经典”造型,今天看来当然像一个梦。张萌赫见自己当年的照片,如着雷殛。为什么自己早已忘却的旧照,会在午夜回放的电视节目中出现?手中的开水泼洒一地,她双腿发软,头皮发麻,无法站稳,跌坐在椅子上,迷茫而心痛……
    她原以为自己看错了,以为是小欢,女儿虽然长得像自己,却从来不曾如此笑——小欢似乎不大会笑。她问张萌:“妈,你为什么给我取一个让人一听便知道我不快乐的名字?小欢,小欢,我的欢乐天生就比人家少。”私生女,从未见过生父,继父是母亲的同居人,身份不明,总遭歧视,别人口中的拖油瓶……小欢常常想:“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
    张萌没有告诉她,给她取“小欢”这个名字,只是纪念合欢的故事。她喃喃道:“你少有欢乐,而我根本没有。”
    思绪回到电视画面上自己的青春岁月——她不是没有过欢乐,只不过欢乐的时光极为短暂,中断得太快,这比没有更令人难受。好在一切她都熬过来了。
    这是外滩。记者在采访一位手持照片的老头儿,他60多岁了,站在很久很久以前走过的故地,请陌生人帮忙:“我在寻人。”
    这是老人的心愿。他寻找的,是40年前被迫分别的中国情人,名唤张萌。原来的住处早已被改建成商场,不知她搬到哪儿去了,还在不在上海?还在不在人间?他在外滩流连,以为缘分还是会把他们拴在一起。
    老人于峰自报身世,他现在是印度尼西亚一家食品厂的老板,生产的是果脯、榴梿膏、椰子糖、波罗蜜、果条……皆为甜食。因为他忘不了23岁来中国学中医时那段甜蜜的日子。现在他有钱了,只想完成一个渺茫的心愿——希望与当年结不成婚的爱人重逢。
    记者问他:“于峰先生,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
    “萌,我渴望喝到你的一碗茶!”
    这是新闻节目末段的一些花絮。《寻人》是天天播放的节目——中国太大,人太多,风浪太大,离合太无常……
    记者末了面向镜头:“如果有观众认识张萌女士或她的家人,请马上与本台联络。祝于峰老人心愿得偿。谢谢各位。”镜头转向黄浦江。张萌缓缓站起来。
    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骄傲。雄伟的万国建筑群,几许风雨屹立不倒。百年老字号和平饭店的1314房间的门铃响了。于峰被门铃吵醒,他打开灯,戴上眼镜一看时间:凌晨两点多。众人早已进入梦乡,饭店谢绝访客上楼。他自大门的猫眼一瞧,只见一个模糊的身影,便问道:“这么晚了,谁?什么事?”
    “给你送茶来了。”
    “什么?”他一愕。心狂跳。是她吗?找到了?
    门陡地打开,他马上认出她来,她也马上认出他来。
    他紧紧地拥抱她,一切恍如昨日。
    “不准哭,不准哭……”
    “来,喝茶。”她在这个五星级饭店的豪华套间,泡了两碗合欢花茶汤。
    她知道他的前尘了。于峰回到印度尼西亚后,无法再来中国。他结了婚,妻子贤惠,生下两子一女。他继承了老丈人的食品厂,生活优裕。年初他身体不适住院,被确诊为肝癌。他长期焦郁,念念不忘当年那位才21岁、肩挑一切的初恋情人,特地回到故地,寻找故人。费尽心思却毫无结果,刚好有电视台知悉,采访他之后把节目播放出来。
    张萌听了,道:“刚好我看到了。”
    “这就是缘分吧。”
    “不,40年了,终究是有缘无分。”张萌望着他,道,“还是你太太命好。”
    张萌有两段“婚姻”,可自己从来没当上“太太”。于峰问道:“你……这些年来快乐吗?”
    “不算快乐,也不算不快乐。一个人心灰意冷了,就再不会觉得痛。女儿嫁人了,她的孩子十几岁,上中学了。她没见过你,也不太想见我。我在浦东,他们一家住在浦西,隔了一条黄浦江,远着呢。我们偶尔通通电话,很少见面。”
    “我对不起你们母女俩。”于峰感慨道,“我没爱过我太太,也对不起她。”
    “你看你还算是个人吗?”张萌微微一笑,“你连医生也没当上吧?”
    “我现在已经

是病人了。”
    “书白念了。”
    “可是人没有白爱。”他呷了一口茶汤,烫嘴,赶忙吹了几下,“我们老了,合欢花年年开。我们死了,它还在。”
    “你知道合欢的故事吗?”她问。
    “知道啊。你跟我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记得,合欢蠲忿,香气可消解一切抑郁愤怨,也唤夜合花——”
    “告诉你一个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叫舜的皇帝,巡视南方时,不幸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闻讯追至湘江,遍寻不获,终日哭泣,泪尽滴血,死后该处的草地上长出血泪斑斑的湘妃竹。”
    “这跟花没有关系啊。”
    “娥皇与女英死后化作神女,与舜的精灵合一,变成纪念爱情的合欢树,昼分夜合,香魂万古。”
    于峰端茶汤的手凝在半空。张萌道:“多讽刺!所谓爱情树,冥冥中注定是三个人的,大家却以为是二人世界。你和我?不,还有她。”
    “我从没听过这个故事。”
    “当然。如此不祥,连我自己也不想听,但一切终究还是逃不过天意。”
    这个晚上,他们俩说了一生的话。时间不多了——他要乘坐早上10点钟的飞机回国。
    张萌拒绝于峰留给她的钱:“我要钱干吗呢?没用。我连你的人也不要——你回你家吧。好好保重。年岁大了,身体不好,不必再来了。”
    张萌坚持在天亮时离去,不送他,也不许他送。
    夜里相合,白天分开——这就是合欢。吃了多大的苦,恨过,却还是爱着——这就是爱情的魔力吧?张萌和于峰无言地作别,各自回家。
    当晚节目播出,其实秦小欢也应该看到的。可她正看电视时,憋不住,先去小便。出来时,这档《寻人》节目已播完。小欢从未见过生父,此刻亦碰不上——终究是没缘分。她隐约听到“张萌”这个名字。
    她心血来潮,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却没人接听。怎么接连两天都没人接听?担心发生意外,她还是决定上门去看一下——母女虽关系疏离,到底血脉相连。门打开了。母亲瘫坐在椅子上,已平静大去。地上有一个破碎的水杯,水已干。
    电视机还开着呢。
    医生后来说,老人死于心肌梗死,可能是因为情绪一时亢奋,但她在短时间内安详离世,无大痛苦,也算笑丧。
    据尸斑验析,大概已死去3天——就是死于那个晚上。
    她走得不甘心,她一直在等啊等,终于等到最后一秒,还是见了故人一面,把合欢的故事了断,才上路。
    (林静好摘自微信公众号“当代作家”,李娟图)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