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我,孙山,科举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我,孙山,科举 > 第520章 江湖两色

第520章 江湖两色

书籍名:《我,孙山,科举》    作者:西门七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陈三哥古筝弹得平平无奇,只收获孙山的热情鼓掌。
              接下来陈觅波上场,他也学过古筝,给大家来了一首《高山流水》,孙山又一阵鼓掌。
              大家无语地看着他,感情这拍马屁,是匹马都拍,甭管你弹的好还是不好。
              何书骏乐呵呵地说:“冬零兄,听说你最擅长弹筝,也给我们露一手,呵呵,好不好?”
              至于听谁说?这个不需要考究。
              此时风平浪静时,鄱阳湖像一面大镜子,湖边的青山倒映在湖中,形成美丽的画卷。
              微风吹过湖面时,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叫人心旷神怡。
              陈冬零也来了兴致,微微一笑,带着文人的气质说到:“好,我也来一曲。”
              孙山作为合格的观众,立即鼓起掌来,笑呵呵地说:“陈兄,快来一曲,今日我可有耳福了。”
              陈冬零给众人带来的是《阳春白雪》。
              虽然此时是初秋,但在乐曲的陶冶下,孙山感觉到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一曲毕,大家都热情地鼓掌。
              三个陈家族兄族弟的弹奏分明是陈冬零更胜一筹,就连孙山这个外门汉也觉得陈冬零的技艺更棋高一着。
              大家站在船板上,一边看着美景,一边说说笑笑,好不快活。
              到晚上还吃了一餐具有鄱阳湖特色的美食。
              比如孙山心心念的鄱阳湖全鱼宴:春不老黄丫头、鲶鱼糊、红烧鱼嘴、粉蒸鱼、银鱼蛋羹、酒糟鱼、泥鳅拱豆腐.....
              孙山等人从未一次性吃过那么多种做法的鱼,吃得一个欢声笑语。
              陈家商队继续北上,穿过鄱阳湖,在九江府的石钟山附近转入长江。
              所谓石钟山,苏轼的文章《石钟山记》写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孙山等人有缘在此经过,情不自禁地眺望传说中的石钟山,结果失望透顶。
              石钟山又矮又小,是一座小山包。这么小的一座山,苏东坡却写出了一篇那么惊涛骇浪的文章,是小山大作,想象力真够丰富。
              初次看到石钟山的何书骏大失所望地说:“我还以为是一座“大石侧立千尺”的大山,结果,矮包子一个,哎,见面不如闻名。”
              陈觅波和孙山赞同地看着何书骏。
              现在他就是他们两人的嘴替,说出他们两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第二次赶考的陈三哥笑着说:“苏轼描绘的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又不是说石钟山高大险峻,你们三个不要表错情。”
              这话一出,得到孙山三人的白眼。
              这篇《石钟山记》描述了一个惊恐之夜,结果来到惊恐的地方,一点也不惊恐,不失望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由于商队要在码头停留,孙山等人抓紧时间,攀爬到山上,等站在山顶眺望远方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了:
              长江和鄱阳湖在附近交汇出现“江湖两色”-----水线分明。
              江水西来浑浊,湖水南来清澈,在江湖汇合处形成。
              两种颜色的水“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
              这就是着名的“江湖两色”。
              石山
              江湖两色
              江湖两色
              江湖两色
              万里长江从雪山高原一路走来,经过千山万水之后,原本潺潺溪流,清澈无比,至此已成滚滚大江,混浊不堪。
              而鄱阳湖的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碧蓝的镜子。
              江水湖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蓝天一色之下汇聚一起,共赴东海。
              这给孙山等人来一场视觉的享受。
              孙山想着这一路走来,看过许多美景,就算会试落榜,也收获良多,是不可多得的一次人生履历。
              孙山向南看去,便是鼎鼎有名的匡庐----庐山。
              “匡庐奇秀甲天下”,只可惜没时间去游玩。
              当然最吸引孙山这些学子的并不是庐山上的美景,而是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
              豫章省有两间闻名天下的书院,怪不得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孙山这些广南学子羡慕不已。
              陈冬零眺望着庐山,笑着说:“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匡庐,苍润高逸,秀出东南。听闻....”
              陈冬零指了指天空,继续说到:“在匡庐大胜后,瞬间由败转胜,形势一片大好。”
              孙山等人明白陈冬零说什么。
              说的是当今圣上在匡庐与昔日的头号对手对上了,圣上大胜,为打下大乾江山奠定了基础。
              匡庐是一座吉祥山,深得当今圣上的喜爱。
              如果有机会,孙山等人也想前去会一会,只可惜时间仓促。
              大家看了看天色不早了,只好赶紧下山,回客栈了。
              第二天,陈家商船冲出鄱阳湖,转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长江流域。
              此时此刻孙山等人身在长江中,目不转睛地看着这条无数文人吟唱过的长江,激动不已。
              桂哥儿悄摸摸地问:“山哥,这就是大江吗?好长好大啊,山哥,我都未见过那么大那么长的江。”
              桂哥儿这次跟着孙山一路走,一路看美景,更一路吃美食,人生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
              更加坚定跟着孙山走,做好孙山书童的决心。
              心里想着只要孙山不嫌弃,他就一直做孙山的书童,就算孙山嫌弃,他就让他的儿孙做孙山的书童。
              他,桂哥儿,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要做孙山的书童。
              与孙山一家共存亡。
              孙山哪里知道桂哥儿想什么,笑着说:“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江,是大乾最大的河流。”
              旁边的孙定南看着船地下的流水,心情特别激动,不敢相信他一个泥腿子有一天能来到这条传说中的大江。
              看着络绎不绝的船只,更有一种豪情壮志的喜悦。
              兴奋地说:“阿山,我们转入大江,一直往北到扬州,再一直乘坐大运河就可以直接上京城了?”
              孙山点了点头:“南哥,你说的对,我们走过这段大江路,再乘坐大运河,会好走多,也会顺利多的了。”
              孙定南和桂哥儿听到后一喜,他们实在想早点到京城。
              这一路累到他们无所谓,可累到孙山却万万不能。
              孙山是全村的希望呢。
              孙山几人在船板上看风景透气。
              至于孙大力,没有跟孙山,孙定南,桂哥儿上船板,依旧在孙山的船房里守着行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