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我,孙山,科举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我,孙山,科举 > 第439章 乡试第三场

第439章 乡试第三场

书籍名:《我,孙山,科举》    作者:西门七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乡试第二场结束后,孙山获得短暂的休息。
              无论如何,身子在这次乡试倒是比院试耐扛。
              孙山除了脑袋胀胀,恶心呕吐外,并没有其他病状,连中暑也没有。
              难道是因为长大了,身体机能成熟了,所以比较耐熬?
              孙山摇了摇头,等夜香郎们清理干净茅房后,就跑回去拿炉子继续熬草药喝。
              孙山推翻了前几天的话,这草药难喝是难喝,但喝完之后出了一身大汗反而舒服不少。
              起码能防中暑。
              潮州佬痛苦地看着孙山,可怜巴巴地看着咕咕冒烟的瓦罐,意思不言而喻:他也想喝!
              孙山看着他脸色发青,比自己还严重。
              虽然他比自己高,比自己壮,实则虚有其表,中看不中用。
              不仅潮州佬要喝草药,喝过草药后的其他考生也跑过来再喝,连连说这药管用,还问孙山去哪个医馆抓的,下次他们要带进来。
              孙山满头黑线。
              下次?那是诅咒自己考不过啊!
              哎呦,想到下次还要继续在贡院熬九天,孙山全身发抖。
              第二次中场休息比第一次中场休息安静多了,大家都无精打采。
              吃东西的吃东西,不吃东西的七倒八歪地躺地板。
              考生都从号舍出来,找个空地方休息。
              好些考生赤裸着上身,披头散发。
              孙山偷偷地瞄了瞄,只可惜他的画工不怎样,要不然他会回去作画一幅《乡试考生百态图》。
              随后一想,他的画工不怎样,但可以写日记。
              把乡试中亲眼所见,亲身所体的情景描绘出来,供亲朋好友参考,甚至还能供后世人参考。
              至于为什么不供将来进场的考生参加,那是孙山也不知道描绘乡试情景书能不能出版,是不是禁书的。
              一觉醒来,乡试的第三场正式开始。
              这一场考考经、史、时务策五道,还考诗赋一道。
              孙山看到诗赋题目只有一道,瞬间松了一口气。
              诗赋少好啊,对于他这样不擅长写诗词的人来说,是有益处。
              孙山感觉只出一道诗赋题,完全是为了拔尖,分出解元,亚元、经魁用的。
              虽然时下的文人喜欢吟诗作对,但治国安邦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诗写的好,并不能考出人才来。
              什么是“经史时务策”?
              可视为考安邦定国的见解。
              从词面看,“经”就是儒家经典中的内容;“史”就是历史的问题,包括典章制度、历史事件、人物评价等;
              “时务策”就是对现实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问题发表看法。
              先谈经论史,后及当今时务,融经史时务于一体,浑然天成,故称‘经史时务策”。
              其实说通俗一点就是“键政”。
              只不过科举上的“键政”要引经据典,结合实际,再给出建议。
              写策的格式稍微松动,不再是严格的八股文,所以给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大。
              只要言之有理,都会得分。
              想要得高分,必须精彩绝伦。
              而且“策”在乡试的占比非常大,可以跟《四书五经》题相比。
              孙山想要榜上有名,必须写好策文。
              孙山把策问放一边,先把诗赋搞定。
              这只有一道题,所以写得一般般都可以,孙山并不打算得高分,只要不失分就合格。
              这次乡试的题目《赋得花神西施》-----五言八韵
              孙山粗看一眼,  不知道题目的花神西施是指什么花,不过很快就知道是什么花了。
              所谓花神西施,指的是荷花。
              唐代杜荀鹤的《春宫怨》中------“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传说中西施在助越灭吴之前,是卖柴人家之女。
              夏日荷花盛开时,西施常到镜湖采莲,也许因为西施曾是六月时节的采莲女。
              她美丽的身影无人能比,于是就自然成为莲花的花神了。
              所谓花神西施,实际指的是荷花。
              这题就是以“荷花”为主题,写出一首五言八韵的诗。
              自古以来写荷花的诗词很多,想要出彩是非常难,但想要狗屁不通也非常难。
              这道题对于孙山这种不怎么会写诗的人来说还是很友好。
              因为会做,总能得分,也不会离谱。
              也不知道是不是主考官杨大人出的,但最后定夺肯定是他确定的。
              用这么大众化的题,除了平稳外,还多了一层决胜负的意思。
              想要争取头名的考生,把烂大街的题材写好,肯定“解元”非你莫属了。
              孙山属于普普通通的人,所以这道题不是他的加分题,更不是他的减分题。
              只要写得中规中矩,考官怎么也会给孙山打个及格。
              想了想,有思绪后,孙山开始动笔。
              做完诗赋题后,正式做策问。
              孙山看了看题目,有长有短,都是需要找出出处,再结合时下政策,之后给出建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道策问题,题量算得上非常多。
              虽然要求的字数不多,可想策论,提出建议是非常难的事。
              这不是像“键盘侠”那样“键政”,这需要先找出“儒家经典”的内容理论,次之结合历史的实例,再之融合现在的政策,最后提出建议。
              可要做到言之有理,理中有例。
              孙山看了看题目,选择其中一道最简单,也最有答案的题目做:
              “死罪囚,家无周亲,上请,敕许充侍。若逢恩赦,合免死否?”
              这是出自《唐律疏议》。
              意思是:假如一个犯了死罪的囚犯,家中尚有亲人没有赡养,是否可以请求赦免死刑,回家照顾亲人呢?如遇到大赦天下,是否可免去死刑呢。
              这道题考的是对唐律的熟悉,以及对大乾律例的熟悉。
              从唐律到大乾律例结合,从中阐述两个律例的不一样,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
              你的意思可以赞成死刑犯回家侍奉亲人,也可以反对回家侍奉亲人。
              遇到大赦可以赞同死刑犯免去死刑罪甚至释放,也可以反对死刑犯免去死罪。
              又或者可以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古今结合,引证据点,说出你的观点。
              至于你的观点是否说到主考官的心头上,全凭天意。
              但就算你跟主考官的观点完全不一样,只要言之有理,一样得分。
              策问题不是客观题,是主观题,非常唯心,答案并不统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