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我,孙山,科举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我,孙山,科举 > 第135章 回郑氏学堂

第135章 回郑氏学堂

书籍名:《我,孙山,科举》    作者:西门七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孙山回到卧室,把这次得到的书整理好。随后拿起书,从头到尾复习一遍。这些日子落下了好多课业,得补回来。
              多亏了何三老太爷的赠书,如今考秀才的书已经齐了。律法,历史书有了,更珍贵的三品侍郎的注释四书五经也有了,对科举更有信心了。
              书有了,老师更需要有。显然郑夫子不能满足要求,孙山打算明年或者后年去县城求学,已经跟孙伯民说好了走科举这条路。
              他也答应了。如果反悔,孙山也有办法,“对付”孙伯民和苏氏最好使的一招就是“撒泼打滚”,做个二世主。只要没有第二个儿子,孙山有任性的资本。
              看了许久的书,天快黑了。
              谷雨喊着:“山子,出来吃饭了。”
              透过窗户,看到弟弟认真读书的情景,谷雨觉得弟弟是世上最喜欢读书的人,一定会考上秀才的。
              孙山应了一声,走了出门,来到堂屋,村长以及孙家二房三房的人已经到了。
              村长把府城买回来的种子分下去,至于怎么种,根据店家给的方法种,能不能种得成,全凭天意。
              反正农家人不怕浪费力气,至于地,在菜地里找一块,慢慢试种。
              而孙山只买回来一种花种子,就是绣球花。
              即“绣球”,又名“七色花”,是指颜色多变。
              孙山打算种出五颜六色的绣球花来,分别移栽到花盆里,卖一个色彩缤纷。
              反正前世逛花市,绣球花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欢。寓意有吉祥、喜庆、祝福、长寿之意。绣球花又圆又大,看着就喜庆,特别适合在家里摆上一盆。
              至于怎么种出不同的颜色,可以靠调色,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会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来。
              孙山想试一下,成功当然好,不成功也没关系。
              启动资金不需要问孙伯民拿,这次府城之旅赚了好几个金裸子,卖了换上铜板也不少。
              孙伯民和苏氏也想借着“保管”之名要,但孙山拒绝了,反正不给,一言不语,夫妻俩也奈何不了,只吩咐孙山好好保管,留着娶媳妇。
              第二天一早就起床,先洗漱一遍,再背书,吃过早饭后,孙伯民背着府城特产,领着孙山和德哥儿去郑氏学堂。
              走到学堂门口,远远就看到郑伯。
              德哥儿兴奋地跑过去,大声喊:“郑伯,我跟山子回来了,我好想你,你有没有想我?”
              郑伯看到德哥儿和孙山也高兴,欢喜地说:“你们两个终于回来了,清北可想念你们了。府城好不好玩?”
              德哥儿笑嘻嘻地说:“好玩,非常好玩,我都不想回孙家村呢。”
              话还未说完,就被郑伯一巴掌拍到肩膀,不客气地骂道:“你这小子,乐不思蜀,等会挨板子吧。”
              竟然在大门口说不想回孙家村,也就是不想回来读书了。里面的郑夫子肯定听到的。
              孙山微笑地跟郑伯问好。从孙伯民的背篓上拿出一样东西,就是传说中的搔杖,挠痒神器,痒痒挠,也叫“老头乐”。
              孙山笑着说:“郑伯,这是我从府城买给你的,可以挠后背。
              郑伯看到木做的“勿求人”,欢喜地说:“哎呦,你这小子,好细心,我可喜欢了。”
              欣慰地看了看孙山,随机挠了挠后背,满足地说:“好用,真好用。
              德哥儿看到郑伯一直夸孙山,立即说:“郑伯,我也买了礼物给你,从府城买的。”
              急着从孙伯民的背篓里拿了一根“木鸠杖”,也就是拐杖,求表扬地说:“郑伯,我特意给你买的,你看看木雕的斑鸠,是不是很精美呢。”
              郑伯接过王杖,眼睛冒光,惊喜地说:“哎呦,这也是送给我的?好,好,好。我好喜欢,德哥儿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郑伯欣慰地看着德哥儿,比郑氏好太多了,果然还是孙家会教孩子。
              德哥儿傲娇地说:“郑伯,等我下次去府城,再给你买礼物,这次就拿这个,下次买更好的。”
              郑伯摸了摸德哥儿的小脑袋,对着孙伯民说:“伯民,你们孙家的小子,都是好的,机灵又体贴。”
              心里想着怪不得闺女能嫁到府城了,这种教养,不是一般乡下人能有的。
              孙伯民也给郑伯递了些府城特产,笑着说:“这两个小子,在府城可一直记挂你呢,喊着要给你带府城的礼物。”
              郑伯听到后,更乐了。
              孙伯民说:“劳烦郑伯了,我要见一下郑夫子,我也带了些府城的东西给他。”
              郑伯点头说:“好,我就去通报。”
              又对孙山和德哥儿说:“你们两个先进学堂。”
              孙山和德哥儿应了一声,跟郑伯和孙伯民告别,走入郑氏学堂。
              踏入课室就看到正在读书的杨清北。
              孙山欢喜地说:“清北,我们回来了。”十几天未见,杨清北一点也未变,白白净净,高高瘦瘦。
              德哥儿夸张地叫喊:“清北老弟,我们回来了,你一切都好吧。”仔细端量一下同窗,肯定不好,独自一人面对夫子,谁都好不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清北抬头,看到孙山和德哥儿,惊喜地喊:“阿山,阿德,你们回来了。我一点都不好,没有你们在,好闷。”
              孙山和德哥儿放好东西,跟杨清北来了一番相互诉衷情的叙旧,聊了一会儿,夫子从外面走进来。
              孙山三人立即坐好,跟郑夫子见礼。
              郑夫子看了看孙山和德哥儿,摸了摸胡子说:“孙山,孙定德,你们回来了,落下的课业得好好补回来,知道吗?”
              孙山和德哥儿站起来,认真地说:“夫子,是的。”
              郑夫子又说:“下午的练字课,我帮你们补,你们两个得用心点,知道吗?”
              孙山和德哥儿连忙说是。
              于是府城回来第一天上课正式开始。
              等午饭的时候,德哥儿拿出弹弓来,得意地说:“清北小弟,这是我从府城给你带回来的,很好玩的。”
              德哥儿一次性批发了好几个弹弓,孙家兄弟一人一个,连孙山也送了。他的青梅竹马大头狗收到后,引得村里的小子羡慕嫉妒恨。
              杨清北郑重地接过弹弓,欢喜地说:“阿德,谢谢你,我很喜欢。”
              孙山给杨清北送了一把折扇。
              清北睁大眼睛,同样欢喜地说:“阿山,谢谢你,我也很喜欢。”
              走到树荫下吃饭,郑氏学堂的学子看到孙山和德哥儿回来了,围绕在他们两个身边问府城的情景。
              孙山嘴笨,不太会讲。德哥儿就不一样了,吹牛本事和孙三叔一样,说得天花乱坠。
              孙山和德哥儿带了些糖果饼子回来分给师兄们,大家分吃着,郑氏学堂充满欢声笑语。
              学生的时光,真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