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我,孙山,科举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我,孙山,科举 > 第48章 上京官话

第48章 上京官话

书籍名:《我,孙山,科举》    作者:西门七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教室鸦雀无声,三人静静等待郑童生。
              忽然外面邦邦邦声响,孙山知道,郑童生要来了。
              孙山等人正襟危坐,挺直腰板,时不时向门外张望。
              不一会儿,一身白色长衫的郑童生走了进来,看到三个学生乖巧地坐在椅子上,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你们三个,是为师今年收的学生,你们就是同窗了,希望你们以后好好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孙山等人回复了一句是。
              郑童生满意地点了点头说:“来,今天我们先学《三字经》,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郑夫子读一句,孙山三人跟在后面读一句。
              郑夫子先用广南话读一句,又用所谓的上京官话读一遍。
              广南话孙山几个读得很通畅,但上京官话,几个人读得一塌糊涂。
              这里的上京官话,不是前世的普通话,反而像苏州话,吴侬软语。
              孙山之所以觉得是苏州话,是因为去过苏州旅游。
              上茶馆感受苏州风情,点了50块的茶,并且当时还花巨资100块,单独点了一首评弹,唱得是《茉莉花》,从此以后,孙山便觉得苏州话很软很好听。
              此时孙山并未因为前世能说普通话得到好处。
              此时此刻他是一张白纸,需要从头学起。
              郑夫子也没有责骂,安慰地说:“一开始读,是读不准的,慢慢来。我们一字一句的读。咱们必须学会说上京官话。会多一种语言,就多一种优势,更能找到好工作,明白吗?”
              孙山三人表示明白。
              郑夫子又从头教一遍。
              教会如何读,郑夫子便开始讲解12个字的意思,还讲述里面的故事,并没有传说中的让你死记硬背后,再给你解释什么意思。
              教了一个上午,终于把12个字教会,但孙山等人还不知道如何写。
              郑夫子说:“下午再教你们如何写字。你们先吃饭。”说完便离开,应该到隔壁课室去了。
              孙山三人恭敬地目送郑夫子离去后,德哥儿立即瘫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地说:“山子,我不想上学,好难啊。”
              孙山也觉得好难啊,字是认识,但用上京话读,真得太难了,更重要是下午的练字,头更大了。
              在前世,参加学校的兴趣班,孙山也参加过书法班。练一个“永”字就练了三节课,最后耐心耗尽,不了了之,从此再也没写过毛笔字了。
              另一边的杨清北怯怯地说:“原来你们也觉得好难。”
              还以为自己一个觉得难呢,既然大家都觉得难,证明的确难,我上课可认真上的,这不能怪我呢。
              孙山看了看外面,大中午的,天大地大,都大不过吃饭,劳累地说:“我们还是去吃饭吧,下午还要上课呢。”
              三人走出教室,走到厨房,架子上摆好郑伯热好的饭菜。
              学子们拿起饭盒,走出厨房,来到院子空地。
              郑氏学堂没有食堂,学生只能坐在石板阶上,捧着饭吃。
              中班和大班的学生也在。
              孙山仔细看一下,总共就14个学生。
              孙山家就占据5人,加上村长家的两个孙子,孙家村有7人在郑氏学堂上学。
              好家伙!
              也就是说郑氏学堂的GDP孙家村贡献一半。
              怪不得郑童生对孙伯民等人那么客气了,除了因为拐七拐八的姻亲关系,更重要是,孙家是郑童生的米饭班主。
              一下课,大班的跟大班,中班的跟中班,小班的跟小班一起吃饭,泾渭分明。
              至于孙山的几个堂兄,嘻嘻哈哈地跟孙山和德哥儿说几句话,便和他们的同窗一起了。
              德哥儿快速打开饭盒,里面摆放番薯米饭加一小撮青菜加两个鸡蛋。
              对着孙山说:“山子,快打开你的饭盒,看看你今天吃什么?”
              孙山的饭盒很重,打开后,白米饭加青菜加红烧肉。
              德哥儿看到色泽诱人的红烧肉,可怜兮兮地说:“山子,我怀疑我不是我娘亲生的,如果是亲生的,今年就应该给我做肉吃。”
              孙山白了一眼德哥儿,你和你娘长得一模一样,谁不是亲生的,都没人信。
              你又不看看你大哥二哥的饭菜,他们都是一个煎鸡蛋,你两个,该知足了。
              孙山往德哥儿的饭盒夹了三四块肉,认真地说:“不能再多了,再给你,我就没得吃了。”
              德哥儿嘿嘿傻笑,满足地说:“谢谢山子。”
              又往孙山的饭盒夹一个煎鸡蛋,孙山子要了一半尝尝味。
              德哥儿长得大只,吃得也多。可不能要一个呢。
              德哥儿又瞄了一眼旁边的杨清北,被杨清北发现,赶紧躲开,靠近孙山的耳朵,低声说:“山子,清北的更丰盛,他有鸡腿吃。”
              孙山内心毫无波澜,不用德哥儿说,孙山也能猜到。
              因为他闻到鸡肉味,而且这里14个学子,就属杨清北的衣服料子最好,同样他用的书箱材质也精巧。
            
              更重要的是他长得白白净净,没有农村孩子的泥土气息,一看就不是耕田的。
              等回家,问问孙伯民,杨家村哪家是富户,就知道杨清北是谁的儿子了。
              苏氏害怕孙山不够吃,把饭压得实实的,是孙山平时饭量的两倍。
              吃了一半,实在吃不下去了,德哥儿又在一边垂涎三尺。
              孙山把剩饭递给了他。
              德哥儿愉快地接过,感激地说:“山子,谢谢你,大伯母比我娘好太多了,要不然我过继给大伯,做你的亲大哥,去你家住,去你家吃好了。”
              旁边的孙定广给德哥儿一个大包,怒骂道:“叫你乱说话,等回家,我就讲给阿娘听。”
              孙定永也在旁边附和,三弟太不像样了,为了口吃,竟然说要过继。
              德哥儿害怕地说:“大哥,二哥,我只是说说而已,我又不去做的,你们可千万不要告诉阿娘啊。”
              要是阿娘知道,肯定会联合阿爹混合双打,屁股可要开花了。
              众人听到三兄弟的对话,哈哈大笑。
              村长的其中一个孙子定南堂哥过拉过德哥儿,笑着说:“德哥儿,这些话可不能乱说,被你阿娘知道,你可要挨骂,被夫子听到,可  认为你品行不端,乱认父母的。”
              德哥儿急忙地点头说:“定南堂哥,我知道了,刚才我开玩笑,你们当没听到。”
              这么一说,大家又一阵大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