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她毫不犹豫地替丈夫接下了明天去"哭丧"的任务,想趁此机会逼夏艺出道。夏艺回来后得知此事,埋怨了妻子一顿,但事已至此,第二天他只得硬着头皮去"哭丧"。但这次因为不了解对方家里的情况,惹怒了其儿媳,并由此引起了现场的骚乱。但是他决定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把"哭丧"当个正经事做好。夏艺首先努力掌握了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哭法,后又掌握了定点定时流泪的技巧。妻子陈华芳也跟着他一起学习"哭丧",终于两人都能够做到流泪收发自如。
第11节:赚钱不能怕害羞(4)
1996年春节一过,夏艺、陈华芳决定出山。由于经过精心准备与训练,这一场"哭丧"夏艺夫妇表现得很好,名声一下就传开了,不断有人请他们夫妇去"哭丧"。1996年5月,夏艺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招聘了十几个人办起了一个乐队,妻子陈华芳也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从此,夫妻二人专门从事"哭丧"。
有人问夏艺,你对目前所从事的这种职业有什么看法?夏艺诙谐地说:"社会进步了,经济增长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眼泪流不出来了,'哭丧'职业就应运而生了;人生有太多的无奈,我现在想开了,看透了,凭本事生存,能赚钱养家就行了。"
要面子,实际上要的是一种虚荣心。"死要面子活受罪",是对要面子的人一针见血的评价。面子如果本来有,也算顺其自然;假如硬要,那其中的辛苦,需要忍受的磨难和内心折磨是相当大的。面子上的事,确实让人很累,很辛苦。面子贴在我们脸上,像一层纸,薄薄的,但有的人始终也难捅破它,有时我们会感到这一辈子都为面子而活着,有时候我们会感到面子给我们带来的沉重感觉,问题是我们无法摆脱面子和超然对待面子,也做不到丢弃面子。这是不是做人的悲哀呀?
第12节:赢钱就能赢面子(1)
赢钱就能赢面子
在温州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温州人无禁则入"。做了20多年生意的郑州温州商会会长王招富解释说:"别的地方是规定你可以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温州是只要不明令禁止什么,我就做什么。赢了钱就是赢了最大的面子。"
温州人的特点是不怕吃苦,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只要有钱赚他们就会干,这种性格的形成跟温州的历史环境有关。温州自然条件不好,山多地少,为了生存温州人也不会顾忌什么面子,机关单位局长的老娘摆摊都无所谓。
比如,在有的人眼里,擦鞋这个职业很难堪,宁可什么也不做,也不去擦鞋。如果生活所迫没有办法也要到离家远一点,熟人少一点的地方去擦。有的地方,东门出、西门进的待业青年很多,而在温州,人人都很忙,大有公司老总,小有作坊的老板,也有在自家门前擦鞋的擦鞋匠,可谓大能力挣大钱,小能力挣小钱,而不像很多人大钱挣不来,小钱又不想挣,死爱面子活受罪。
温州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他们最大的发展动力,就是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温州文化"。温州人认为挣不着钱丢人,看厕所、擦皮鞋挣钱不丢人,为了不丢人而去看厕所、擦皮鞋,自己养活自己,并且通过擦皮鞋、看厕所积累资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有些人却认为:"挣不到钱不要紧、没饭吃不要紧,我可不干看厕所、擦皮鞋这些丢人的事。"这就是与温州等先进地区就业观念上的差距,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温州资源匮乏,环境不好,这种"上天"的安排造就了温州人的吃苦精神,同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深深埋藏了一颗致富的野心。为了赚钱,温州人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勇闯北京。
第13节:赢钱就能赢面子(2)
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的门口,有一位秀丽的温州少女,整日坐在那里补皮鞋。她的生意出奇的好,大学生们都很愿意让她补鞋。由于她来自温州,人又长得靓丽,就有了"补鞋西施"的美名。这对于接受正统教育的大学生们而言,一半是同情,一半是不理解。
有一天,一位帅气的小伙子来到她的摊前,在她补鞋的时候与她拉起家常。小伙子问:"姑娘,你这么年轻,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人家补鞋,不觉得难堪吗?""西施"连头都没有抬,一面忙着自己手中的活计,一面回答说:"挣钱呗!这有什么难堪的?破皮鞋穿在你们脚下,这才叫难堪呢?"
呵呵!多么聪明的回答,小伙子有些语塞,他望着快乐又认真的"西施"不解地问:"你就这样补啊补啊一直补下去吗?""西施"扑哧一声笑了,大概觉得这问题问得很愚蠢,抬起头来答道:"一直补到人人都打赤脚为止!在我们温州,不能在家闲待着,都要出去闯世界,否则会被人瞧不起的。"小伙子愣是半天没接上话来。后来,这位美丽的温州"西施",靠补鞋积攒的资本盘下一家小店,经过慢慢地发展,而今已经成为了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女强人。
关于温州人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历史是公正的,虽然那是一块曾经被遗忘的角落,但历史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勇气、机会和勤奋。而很多一直生活在繁华地区的人,虽然享受了更多的阳光,但也产生了不思进取的惰性,结果只留下精神上的空虚,财富上的贫瘠。
第14节:赢钱就能赢面子(3)
有的人擦皮鞋是为了谋生,而温州人擦皮鞋是为了创业。以擦皮鞋谋生者也许一辈子都擦皮鞋,而温州人却注定不会一辈子擦皮鞋!这就是温州人的创业观。
南存辉,从昔日温州城内辛苦操劳的小小修鞋匠,几经奋斗终成资产超过亿万美元的年轻富豪,正泰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连续三年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其中的跨度之大,变迁之巨,其实就是一部传奇现代版的小鞋匠的故事。
南存辉的父亲是温州乐清柳市镇人人皆知的老鞋匠,小存辉从六七岁开始,就挑着米糠,提着鸡蛋、田螺去街上卖。13岁初中刚毕业,父亲因伤卧床不起。作为长子,南存辉辍学,子承父业。从此,校园里少了一个学子,人们的视野里却多了一个走街串巷的小鞋匠。13岁至16岁,他每天挑着工具箱早出晚归,一晃就是三年。南存辉回忆起这段"非常经历"时,脸上还是流露出了一些得意,"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我就凭自己胆大心细,脸皮厚一点儿,质量可靠一点儿"。
在修鞋时,南存辉就发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机会。当时乐清柳市有很多供销员在全国各地跑供销,他们带回了很多信息,由于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工厂卖出的都是整机,并且大多是成批量卖的,机器的一个零件坏了往往很难买到。具有商业头脑的柳市手工业者抓住了市场需求,把坏机器拆掉卖零件,不少先行者开始制造机器零件,慢慢地柳市出现了装配作坊。16岁的南存辉再也沉不住气,他找了几个朋友,一起四处借钱,最后在一个破屋子里建立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四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月,赚来的第一笔钱只有40元。三个合作伙伴都沮丧极了,而南存辉却兴奋异常,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路子。
其实,南存辉致富的方法,就是抛下一切所谓的面子,敢闯敢做。由于南存辉在低压电器领域心无杂念,一门心思铆足劲儿向前冲,如今,他率领的正泰集团已拥有员工6000余名,总资产8亿元。下设6大专业公司、48家成员企业、800多家协作层企业,形成了集科研、工业、贸易与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南存辉成功的例子,是成千上万温州人创业的缩影。从不起眼的小生意、小买卖做起,把赚到钱看做是最大的面子,坚定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在创业的道路上疾驰。
第15节:赚到钱是一种乐趣(1)
赚到钱是一种乐趣
温州人把赚钱当做一种乐趣,通过赚钱的过程获得幸福感、成就感。
温州人认为:快乐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生物都是因为这个原则才得以存在,得以繁衍。富人是最会赚钱的人,他之所以会赚钱,因为赚钱是快乐的。
洛克菲勒说过一句话:"我曾经穷过,我也曾富过,听我一句话:富比穷好!"
美国作家泰勒·G.希克斯在其所著《职业外创收术》中指出,金钱可以使人们在12个方面生活得更美好:
1)物质财富;
2)娱乐;
3)教育;
4)旅游;
5)医疗;
6)退休后的经济保障;
7)朋友;
8)更强的信心;
9)更充分地享受生活;
第16节:赚到钱是一种乐趣(2)
10)更自由地表达自我;
11)激发你取得更大成就;
12)提供从事公益事业的机会。
既然钱能让我们获得这么多的收益和快乐,那为何我们还不赶快行动起来,抓住一切机会富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