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选股致胜12招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选股致胜12招 > 第19章

第19章

书籍名:《选股致胜12招》    作者:付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如果过早介入,会将资金锁定相当长一段时间。较佳的介入时间应选在放量向上突破的2~3天,大胆抢进。

            选股点金

            “横有多长,竖有多高”。潜伏底在底部盘桓时间越长,积累的上攻能量越大。同样是“潜伏底”突破形态,应选择底部耗时较长的个股介入,获利会更加丰厚。

            头肩底选股技巧

            “头肩底”形态在底部形态分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真正完善有效的形态形成之后,能量是相当巨大的。能够正确认识到“头肩底”形态并及时介入的投资者,获利也是相当丰厚的。

            1头肩底形态特征

            (1)股价经过长期下跌,成交量相对减少,接着出现反弹(次级上升),成交量没有显著增加,形成左肩。

            (2)然后股价第二次下跌,其价格低于左肩之最低价,而其成交量在下跌过程未减少,甚至增多,在低价盘旋时成交量则迅速萎缩,然后一口气回升至越过左肩底价价位,成交量迅速增加,大于形成左肩之成交量,形成头部。

            (3)股价第三次下跌,成交量很明显地小于左肩和头,当股价跌至左肩低点附近并止跌(即未能创出新低),随后,股价反转向上,形成右肩。

            (4)由左肩高点至右肩画一条连线,谓之颈线。最后,股价在巨量的推动下,一举突破颈线,当收盘价突破幅度超过3%以上时为有效突破,“头肩底”形态成立。

            (5)突破之后通常有回抽,伴随成交量明显萎缩,回抽在颈线上方自然止跌,然后再次上扬。如图5-4所示。

            图5-4头肩底

            2头肩底的形成

            股价长期下跌之后,出现一次反弹,说明买方已初具抵抗能力。由于下跌趋势并未改变,所以股价二次下跌。第二次下跌创出新低并出现恐慌性抛售,同时很快回升,反映出下跌能量已充分释放。第三次下跌未能达到头部低点即获支撑并回升,说明买方力量已占上风,趋势已有发生逆转的倾向。当两次反弹形成的高点连线(即颈线)被放量突破后,显示多方已控制大局,向上趋势确立。

            3头肩底形态选股策略

            (1)在回抽颈线位时买入,适于稳健型投资者,但如果遇到走势强劲的黑马股,往往突破之后不做回抽,可能会因失去机会而令人失望。

            (2)在突破颈线位当天收市前买入,适于进取型投资者,但由于追进价较高,可能要承担回抽时暂时套牢,也可能是无效突破而高位套牢的风险。

            (3)更为大胆的投资者为获取更大利润,往往在“头肩低”的右肩形成中即开始建仓,也就是根据一般情况下形态对称的特性,在右肩接近左肩低点时买入。

            选股点金

            投资者在运用头肩底形态选股时不必强求形似,关键是要强调神似,因为,头肩底的形成过程和形态本身比较复杂,有时候会发生变异现象,如变成复合头肩底形态等等。这类底部形态的研判技巧与正常头肩底形态的研判没有多少不同,而且,这种复杂的头肩底往往更加安全可靠。

            利用趋势线选股

            在股市泡的时间长点的投资者都知道,做股票一定要“顺势而为”,而不能“逆势而动”。这里所谓的“势”,就是大的方向和趋势,即股票价格市场运动的方向。

            趋势的方向有三种:上升趋势、下降趋势、水平趋势(无趋势)。在我国,考虑到目前没有做空机制,投资者炒股只有通过低买高卖才能赚钱,所以选取具有上升趋势的个股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选股的时候,得选取K线图形中每个后面的峰和谷都高于前面的峰和谷(即一底比一底高)的股票。

            将具有上升趋势的股票的两个相连的低点依次相连,就得出上升趋势线,如图6-1所示。通常,上升趋势线对股价起一定的支撑作用;上升趋势线一旦形成,股价将在趋势线上方运行一段时间。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选取在上升趋势线上方的个股。

            图6-1上升趋势线

            1上升趋势线的买入时机

            (1)在上升趋势线附近买入。

            首先确认自己画出的上升趋势线满足以下条件:①有上升趋势存在,即存在两个依次上升的低点;②画出直线后,最好有第三个以上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落在此线上的点越多,趋势线越有效、可靠;③该条直线延续的时间越长,越有效。

            上升趋势线形成后,股价将沿这条上升趋势线运行。但在沿这条线往上运行的过程中,股价可能会有短时间的回调,很多时候都会回落至趋势线附近,有些更将股价砸至趋势线下。投资者在选股时,如果能确认趋势线有效,可待股价回至上升趋势线附近,短、中线介入。

            (2)选取股价跌破上升趋势线之后,迅速中阳或长阳回至趋势线上方的个股。

            目前,越来越多的主力洞察到许多中小投资者利用上升趋势线选股,因此,他们在操作时,经常刻意地将股价砸穿上升趋势线。这样做能起到洗出部分不坚定的跟风盘的作用。

            (3)中期上升趋势中,股价回调不破上升趋势线又止跌回升时是买入时机。

            在中期上升趋势中,股价的低点和高点都不断上移,将其不断上移的两个明显低点连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便是主升趋势线,它将成为股价回档时的支撑。当股价每次回调至该线不破该线又止跌回升时,便是上升趋势中的短线买入时机。

            利用此种方法操作时应注意:①股价回调至上升趋势线时,成交量应呈现缩量,否则上升趋势线难于支撑股价。②实际操作时应根据情况变化适时修正上升趋势线。

            2下降趋势线的买入时机

            当股价在某一天放量向上突破下降趋势线时(A点),视为买进信号。如图6-2所示。

            图6-2下降趋势线的买入时机

            利用此种方法操作时应注意:

            (1)但是有的时候,在股价突破下降趋势线时,成交量并没有随着增大,这可视为短期的反弹,股价可能又回到下降趋势线以下,原有下降趋势并没有改变。

            (2)当股价向上突破A点之后,有的时候股价又会反转下降,但是股价下降到B点,并没有下降到下降趋势线以下,随之股价又反转上涨,这时B点可视为第二次买入的机会。

            3水平趋势线的买入时机

            股价长时间运行,每次上冲到某一个价位,都受阻回调,把这若干个高点联接起来,便形成一条水平的趋势线。如图6-3所示。

            图6-3突破水平趋势线时的买入时机

            当股价在某一天放量向上突破这条水平的趋势线时(A点),视为买进信号。

            利用此种方法操作时应注意:

            (1)股价向上突破水平趋势线时,如果成交量未配合放大,意味着换手不够积极,有可能突破后不久即再跌回这条趋势线之下。但若股价并没有回落到水平趋势线以下,而是回落到B点,股价又反弹上涨,视为第二次买入机会。

            (2)股价长时间在该水平线上运行,由于主力对倒或护盘等原因,持仓成本也不断提升,当主力再向上拉升时,明显是为这批筹码以后的出局再拉出空间。此种主力高度控盘的股票如果是在高位运行,投资者只能适量参与。

            选股点金

            在运用趋势线选股一准则时,得先明确股价下穿上升趋势线是真突破还是假突破。如果股价在小幅跌穿上升趋势线之后,在趋势线附近盘整住,并能在跌破后的一星期以内(时间越少越好)以中阳或长阳重新站稳上升趋势线之上,且有成交量配合,则为假突破。类似的假突破的股票,在股价重新回到趋势线之上时,可能会展开短期的报复性上涨行情。

            利用轨道线选股

            轨道线是由趋势线引出来的,又称通道线。我们在得出上升趋势线后,通过第一个峰可做出这条趋势线的平行线,即上升轨道线,如图6-4所示,上升轨道一旦形成,股价将会在轨道内运行,一般不会轻易突破轨道的上轨和下轨。对上轨的突破则意味着股价已脱离以前轨道的限制,股价的上扬将会加速,即原来的趋势线将被更为陡峭的趋势线所代替。

            图6-4上升轨道

            图6-5下降轨道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利用轨道线来选股:选择突破上升轨道上轨的个股。此处的突破可采用通常运用的突破原则:时间(3天以上)、突破时的成交量、突破的百分比(5%以上)等。

            1股价向上突破下降通道的上轨是买入时机

            下降趋势线是由下降趋势的两个峰顶连成的直线,如图6-5所示。当下降趋势线确定以后,再选择居于组成下降趋势线的两个峰顶之间的谷并作一条平行于下降趋势线的直线,该平行直线与下降趋势线之间的范围就称为下降通道。下降趋势线称为下降通道的上轨线,与下降趋势线平行的直线称为下降通道的下轨线。

            一般来说,当股价在下跌过程中,跌至下降通道的下轨便会产生支撑而反弹,反弹至下降通道上轨时又会遇阻回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