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选股致胜12招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选股致胜12招 > 第6章

第6章

书籍名:《选股致胜12招》    作者:付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这类公司经营稳健、发展前景光明,为许多人所看好,在牛市时股价可能高高在上,业绩被提前预支。然而在熊市中则可能随大盘大幅下跌,尤其在暴跌时,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次绝好的买入机会,使投资者用很低的价格得到一只优质股票,获得意外的惊喜。当然选择这类个股应立足于中长线,不能指望短期内即获高额利润。

            4选择主力机构介入的个股

            股市中的主力机构实力强大,非一般中小投资者可比,但是它们也有进出不灵活的弱点,一旦介入一只个股,就要持有较长时间,尤其在熊市中,除非认输割肉出局,否则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反弹机会,伺机拉升个股。中小投资者只要介入时机合适,成本价在庄家之下或持平,则获利的机会还是相当多的。

            选股点金

            熊市阶段买股有三步骤:选股看质地,重点看形态,超跌抢反弹。

            1选股看质地。

            俗话说“涨看势,跌看质”,其原因是质地好的股票人们不愿意抛,或下跌后有人抄底,反弹的力度大。因此在熊市最好选绩优股。另外,如果发现有被套庄股,也可以考虑。原因是庄家既然介入,必有我辈尚不知晓的理由。

            2重点看形态

            在绩优股和被套庄股中也不是个个都可以选,首先应该选图形好,上升走势未被完全破坏的个股,这类个股由于质地好,主力或庄家护盘坚决,遇跌不跌,或在大盘大跌时只出现小幅下跌,因此仍然有走高的可能。另一种可选品种是股价已接近历史底部区域,或有明显的底部特征的个股。因为这类个股的底部可以算出,有利于准确抄底。

            3超跌抢反弹

            熊市的最佳介入时机是大盘大幅度急跌或多日连续下跌时,大盘或个股中出现短线暴跌,指标超卖严重,乖离率极低的时候。此时往往股价反弹在即,短线买入时机难得。当发现一只股票出现反弹后再去追涨,往往利润已经很小了,甚至被套在了反弹的头部,所以在熊市中切勿追涨。抢反弹这类操作必须执行严格的纪律:只要反弹结束,不管是否挣钱都必须抛出。否则极有可能被套住。很多散户在股价反弹时贪心不卖,而当股价下跌时却恐慌割肉,可是往往就在卖出后,股价出现了强劲的反弹走势,所以不可盲目杀跌。

            震荡行情选股策略

            在股市中,一轮行情的发生、发展与结束通常存在着低位的震荡行情、中位的震荡行情、高位出货的震荡行情、上升的震荡行情和下跌途中的震荡行情。震荡可以加大差价,因此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关键看怎么把握。因此投资者在不同的位置所产生的震荡行情应该加以区别对待,操作方法也是完全不相同。

            1低位震荡行情中机会的把握

            所谓低位震荡是指股价已连续下跌很大幅度,并持续了较长时间。浪型上至少下跌3~5浪,成交量处于极度萎缩的状态,股价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差价极小,这时如果发现某一股票震荡幅度加大,投资者应充分留意。因为极有可能是庄家已开始行动,并产生一波行情,这给投资者提供了一次极佳的建仓机会。在低位震荡行情中,投资者要多考虑买入信号,忽略短线卖出信号。因为在此位置中,筹码一旦被震出,将很难在同一价位收回来。这时的股市,应是中长线建仓的良好时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挑选出一些成长性好、发展前景广阔的质优、潜力大的个股进行筛选。选出股票后,就应看准时机买入,进行中长线的投资。

            2中位震荡行情机会的把握

            中位震荡是指当股价已产生一波上升行情,由于短期获利比较多,必然要获利回吐,因此容易产生震荡行情。这时是卖出涨幅较大的股票,买入即将上涨股票的换股时机。

            3高位震荡行情的操作方法

            所谓高位震荡即股价已连续走高,处于最后拉升阶段和做头区域,通常浪形已走出3~5浪,此时,庄家要将手中的大部分股在高位进行派发。在此阶段,主力机构必然会大肆散布利好消息或以节日及重要事件为由,以迎合中小散户企盼股市将要大涨的强烈的心理预期,这时做股票风险非常大。但是由于处于最后的拉升阶段,股价震荡的幅度也非常大,机会也多,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阶段。

            高位的震荡行情实际上是多空双方产生强烈的分歧所带来的结果。在顶部的震荡行情中,投资者应逢高卖出股票,未能在高位出逃的筹码,当大盘破位下行时,也应不顾一切卖出,以避免深幅下跌带来的巨大损失。

            在高位震荡行情中做差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K线指标,如日K线和小时K线;

            (2)卖出时,计算出股价可能达到的最高位置,并低于几个价位挂单,报单时应在行情上涨过程中,不能等股价已掉头向下时再报单;

            (3)买入时应注意回调是否到位,重点考虑0.382、0.618回调位和江恩50%的回调位;

            (4)注意短线支撑线、压力线及成交量的变化;

            (5)乖离率是震荡行情中非常有用的指标,可采用上乖离过大卖出、下乖离过大买入的方式;

            (6)设好止损点,一旦操作失误,认赔出局。

            4上升途中震荡行情的操作方法

            在这个阶段震荡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投资人的谨慎惶恐心理,稍有收益便获利了结,或者是一旦解套就马上卖出。二是庄家为了节省在拉升过程中资金的使用量,用震荡的手法迫使一些持股不坚决的投资者卖出股票。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经常可以发现,一些股票在一个有规则的上升通道中运行。一旦发现这一点,就可以画出此股的上升通道。当股价运行至上升通道的上档压力位时,就把股票卖出,当股价运行到下档支撑位就买入股票。同时在上升途中震荡行情如出现两根软弱的阴线或是出现强有力的阳线,应是投资者建仓的大好时机。

            5下跌途中震荡行情的操作方法

            下跌途中的震荡行情也就是常说的反弹或下跌途中的整理。在此阶段,投资者应逢高出货,并且避免满仓操作。当发现逆势的牛股时,仓位也不宜过重,以防万一,因为逆势炒股失误率往往较高。另外,由于大盘与个股的运行周期经常有不同步的情况,但是,大盘指数在震荡行情中的下跌阶段,即使是逆势上扬的牛股,往往也会借机进行洗盘调整。投资者一定要利用好这一规律,选好牛股,抓住市场热点,逢低介入。大盘一经企稳,这些个股必将跑赢大市。

            当股价在一个下降通道中运行时,短线投资者虽然也可以寻找震荡机会做出差价,但应注意几个关键点:

            (1)短线操作,快进快出,时间以不超过3个交易日为宜;

            (2)在股价极度超跌的时候介入,在遇压力之前时卖出;

            (3)在下跌通道下边缘买入,遇均线压力时卖出;

            (4)下乖离过大时买入,遇均线压力时卖出;

            (5)对获利空间要求不可过高,应采用获利就走的原则;

            (6)选择震荡幅度大的中小盘股,大盘股因震荡幅度小,很难做差价。

            总之,在震荡行情获利有相当难度,但一个好的投资者肯定能在震荡行情中把握好买卖点的。

            选股点金

            在震荡行情中买卖股票投资者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不宜轻易追涨

            震荡行情的基本特性是:行情将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波动。参与这种行情只宜高抛低吸,不宜追涨杀跌。如果大盘上涨了两三天,投资者认为趋势已经反转了,就贸然追高买入个股,往往将因此被套在波段高点。同样的道理,当股市正常下跌时,投资者也不要过度看空,而是要适量地低买。

            2不可轻易介入

            震荡行情中除极少数强势股以外,绝大部分个股行情的涨升空间都比较有限。如果投资者发现行情已经启动,最佳的介入时机已经错过以后,就不要急于参与这轮波段行情。震荡行情中适当地放弃一些不适宜参与的炒作机会,反而容易把握住更好的市场机遇。

            暴跌行情的选股策略

            股市中的暴跌主要是指短期跌幅巨大,而且下跌速度快。

            涨涨跌跌是股市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有时候因为突发消息的影响或上市公司内部的原因,个股股价会出现快速大幅的下跌。投资者称这种下跌为暴跌行情。遇到暴跌,投资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意识,不要被暴跌所产生的恐慌气氛所影响,不能乱了阵地,也不能失去理性,更不能完全情绪化了。

            暴跌之后,反弹的力度也会跟着比较强,就像皮球一样,摔得狠,便弹得高,这对于来不及卖出或是正瞧准机会准备趁着暴跌大捞一笔的投资者,反而是个好机会。至于具体选择哪一种股票,则要根据对未来市场整体趋势的研判而定。如果趋势向上发展,暂时的技术性暴跌不会改变这种上升趋势,适宜选择抗跌股;如果趋势是向下发展的,选股只是为了在暴跌市中抢反弹,则可以选择超跌股。

            1超跌股

            超跌股的股价因为严重超跌,离底部区域近,安全性相对较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