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市场销售价下降,牧场收购价上升”,龙头企业在“两头受挤”的状况下,本来已经很低的利润率还将继续走低。要想赢得竞争力,就必须在“自身挖潜”上下功夫:降低成本与创新产品“两面旗并举”,以创造谋出路。
在挖掘自身潜力上,蒙牛认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种自己的田”。这里不再细述,我们只以这一思想的来源
及牛根生对“中国式管理”的见解
结束本章:
(1)种田法则
美国石油大王保罗·盖蒂发现油田的生产总是不见起色,便请教一位管理专家,专家说:“那是你自己的油田。”保罗恍然大悟,于是向员工宣布:“从今以后,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25%由各位分配。”从此以后石油产量大增。让员工“种自己的田,为自己干活
”,才能化解冲突、发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管理学家称此为“种田法则”。
(2)牛根生眼中的“中国式管理”(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所讲)
现在许多人谈中国式管理,认为宏观上是存在的(管理哲学),微观上(个人权谋)也是存在的,中观上是不存在的(治理结构)。我倒觉得这三个层次上都存在,因为管理上的“中国倾向”是一个客观存在。
从管理哲学上讲,从邓小平开始,中国式管理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让每个人“为自己干”。不是“为别人干”,不是“为集体干”,也不是“为主义干”,就是“为自己干”。中国的农民是这样,中国的工人也是这样;中国的体力劳动者是这样,中国的脑力劳动者也是这样。为自己干一般能干好,为别人干一般就干不好。
从治理结构上看,就是要尽量划小单元、划清范围,“包产到户”。美国式管理倾向于标准化,用制度与流程把人变成公司精密的“机器”;日本式管理倾向于团队化,用使命与归属把人变成公司忠诚的“零件”;中国式管理倾向于单元化,用公理与正义把人变成公司能动的“棋子”。
在治理结构方面,中国式管理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企业领袖的地位特别突出,讲德治,或者说德治与法治并举。外国企业如果突然失去领导人,企业基本上没什么感觉;中国企业如果突然失去领导人,往往会发生地震。在中国,引爆员工热情的,第一位的通常不是规则,而是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哲学,没有正义的企业家往往就没有正义的企业,没有强势的领导往往就没有强势的企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治理结构在企业治理上的折射。
从个人权谋上看,时间管理等科学层面的东西,应该说中西方是一致的,职业道德等软性层面的东西,可能不一样:美国人大概是法理情,法最大;中国人大概是情理法,情最大。所以,美国人讲职业忠诚,中国人讲知恩图报。
第十四章 大智靠学
大智靠学:站到历史的峰顶上
历史是什么?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到“这一秒”为止,人类和宇宙的所有过去。99%的未来与历史相似,99%的直接经验与知识重叠——如果您承认这两个99%,那么就得承认第三个:99%的成功靠学习造就。只有站到历史的峰顶上,才能不放弃你99%的资源权。
一、蒙牛的“口号文化”
“蒙牛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博”字:纵取今古,横征中西,萃百花蜜,摄千家魂;前人已有的,点睛之,前人没有的,创造之。
走进蒙牛厂区,你可以看到上百个标语牌。这些标语取自“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牛根生曾经自豪地说:古今中外无所不取,而又互不矛盾,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凡到厂区参观的人,都试图掏出小本子记下自己感兴趣的条目。后来,蒙牛党群办公室对此进行了整理,并加以扩编,成为一本供企业内外学习交流的“绿皮书”。
2003年,记者席斯曾经写过一篇报道,名叫《牛根生的“口号文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我们随着这位旁观者的“移步换形”,领略一下这些“口号文化”吧。
听过蒙牛集团董事长、总裁牛根生演讲的人,都会提到两个特点——煽动性和感染力。蒙牛冰淇淋销售部的海先生介绍说:“每次开会,他即兴喊出各种口号,把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都调动起来,有一种被充电的感觉。”
(1)无处不在的标牌
牛根生把(从古今中外拿来的)口号变成了标语牌,挂在蒙牛公司的办公楼、销售部、生产车间、食堂和公寓的周围。那些非常口语化、通俗的标语就像他演讲时的手势和面部表情一样丰富多彩。
这些标语牌悬挂于公司的各个角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无论员工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这些标语牌中找到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
厂区大门上挂着“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式;讲党性,但不排除个性;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公司利益,但不忘记国家和员工的利益”的长幅标语。
财务部的标语是“现金为王”,销售部门的则是“老市场寸土不让,新市场寸土必争”。
在容易产生人际摩擦的地方的标语是“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
在与客户打交道的地方的标语是,“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
在车间里的是,“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
在职工公寓里的是,“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
在食堂门口是“如果你打算剩饭,请不要在这里就餐”。
(2)“管理是严肃的爱”
这句口号是牛根生最喜欢的。蒙牛毫不掩饰它从海尔那里认真移植过来的OEC管理模块。在蒙牛每一个部门外都有一张OEC考核榜,这张展示牌只有1平方米大小,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综合控制。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进行考核,“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检查,事完评价”标语牌就挂在考核榜的下方。
参观蒙牛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就是蒙牛的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管理的影子无处不在。细心的人在蒙牛的每一块玻璃窗上都能找到一张小标签,标签上写明“责任人”和“直接领导”。不仅如此,小到一个花盆,大到机组设备,在蒙牛都有专人负责。在这一管理模式下,“人人有事,事事有人”。责权利紧密挂钩的,结果是企业管理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和企业运作的高度规范。
刚开始,对近乎苛刻的OEC,企业员工极不适应,上上下下怨声载道,但“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标语马上就出现在了办公楼前。经过了一段时间,员工们真的就对OEC习惯成自然了。
(3)“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在用人原则上,牛根生强调“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牛根生在离开伊利时有400多名属下跟随了他。可以说,他创业初期的人才是充裕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人才的开发和补充就明显不足了。2005年4月,牛根生成立了蒙牛商学院,聘请多位专家、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让所有员工轮流参加培训学习,旨在为蒙牛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学当天,商学院的教室里便贴上了“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珍惜人的感情,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素质”的标语。
二、牛根生的《择师论》
牛根生是谦虚的,他好学,并且经常向管理层推荐学习材料。在知识与工具的海洋中,他的确是一个好“猎手”,清楚企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善于挑选“猎物”。看了《择师论》,你会发现:先有伟大的学生,后有伟大的老师。
与螳螂作战,你的胸怀会越来越小。与蜗牛伴跑,你离冠军的宝座不是近了而是远了。与结巴子辩论,你有成为第二个结巴子的危险。我们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不管是师于自然、师于生活,还是师于书本、师于人物,择师是个首要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正确吗?正确。要学吗?不尽然。此三人中有师,彼三人中也有师。师与不师,师此师彼,有个机会成本问题。每一寸生命都不可重复,选择了二流就错过了一流!师个诸葛亮,学个诸葛亮;师个臭皮匠,学个臭皮匠;师个老巫婆,学个跳大神。师优者优,师庸者庸。
过去讲“拿来主义”,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占有,后挑选!——这是短缺经济时代的“圣旨”,因为拿得慢了就会两手空空。现在是过剩经济时代,主要矛盾不再是“有与无”,而是“优与次优”,拥抱月亮就会错过太阳,贪恋芝麻就会漏过西瓜。多少人八面伸饵,要我们吞下(占有),然而一旦吞下,我们还有重新选择的余地吗?所以,世易时移,因时顺变,“先占有,后挑选”须变作“先挑选,后占有”,是为“新拿来主义”!——这是过剩经济时代的“圭臬”。择业如此,择婚如此,择师如此……但有选择,莫不如此。
我认为学习有三种境界:知,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