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然而,“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此前,由于犯罪分子的蓄意破坏,蒙牛似乎还踏在生死门槛上,而今却是雨后彩虹,更为灿烂。在挂牌上市庆典宴会上,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04年6月16日,带领蒙牛路演团队凯旋的牛根生,在生产经营联席例会上作了这样的回顾——
卢俊哭了,不好意思当着众人哭,跑到洗手间去了……
第二个哭的是刘燕。刘燕哭得拉不住。
朱东哭了。
好多男同志,眼泪转。到了澳门后,说起当初策划出来搞公司,老邓(邓九强)的眼睛转得转得……转不动了,眼泪掉了下来。
受过累的人,都哭了。
谁受了累,确实有这样的感觉。大家没体会的话,就没感觉。妇女看了演妇女儿童的片子,她哭,哭的不是电视剧,哭的是她自己。我看到战争片中,将军与战士的关系,就想掉泪,我有这种体会。人的眼泪不为别人掉,是为自己的体会掉。
从应对投毒事件到上市,没放松过。要是没有给总理的信,今天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昨天爬不起来,腰上放着钢围子,椎间盘突出。这一放松不要紧,病来了。体会呢,都是与自己的事件真正联系在一起的人的。
明明知道,这是香港股市最低迷的时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结果重振了香港的首次发行市场。市盈率可定范围是12倍到19倍,我们定在最高端,19倍。
就这样,还得限购。路演时,为了解决超量认购的问题,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首先亮出一块牌子:上限2000万美金。
散户206倍的认购,机构投资者超过20倍的认购。
费用62%。这在香港是最低的。发行一流,花的是三流的费用。
新加坡的午餐会,60多个人的。这里问到难题:听说中国人不喝牛奶,你们是怎么卖的?
我告诉他们,我们从成吉思汗时代就开始喝牛奶,一不小心,把牛奶送到欧洲,教会了欧洲人喝牛奶。
投资者,特别害怕你做乳业之外的事。我说,我们高层管理人员平均从事乳业15年。有一个投资者非常聪明——实际上与投资者对话,处处是陷阱——他说:“你那个行业特别不好做。在俄罗斯,我们投了一个乳业,但不是很好,他们看到一个饮料特别好,就……”我说:“NO,我们从来不做我们不懂的事。”
……1999年集股时,同行老大哥说:那可是永远不能上市的。
要是做不好,“不能上市”就是真的。要想做成事,你首先得有奉献精神。高层领导的工资,比去年至少低了20%,有的低了30%。杨文俊,降了30%——有什么理由呢,没有什么理由,要说理由,就是老牛不讲理……高管人员拿到家里的钱,都少了。蒙牛股票卖得好,是建立在高管团队作出牺牲的基础上的。
以上19条法则,加上前面所述的“三力法则”、“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策划的最高境界是诚信”,以及后面将述及的“与自己较劲”、“经营人心”、“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蒙牛法则共25条。
第十二章 蒙牛企业文化大系
蒙牛做企业的核心是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不断地自我超越,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人类创造过程。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三个假说”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命运?为什么有的思想被排斥有的思想被拥戴?为什么“第一生产力”效能的正负由文化来决定?
关于企业文化,我们有三个基本假说。
1.“基因假说”——文化是企业的基因
做人要讲“为人之道”,做企业要讲“经营之道”。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料,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企业发挥的效力是不同的,因为各个企业的文化不同。企业文化就像人的基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台机器、一笔资金、一车原料,从进厂那天起,就被植入了这个企业的基因,它们按照什么逻辑运转,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牛根生《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基因工程”》,2002年10月在中国奶业年会上的演讲辞)
2.“选择假说”——文化是一种选择
世界上的思想比星星多,观点比人口密,没作选择的时候,此也有、彼也有,然而此也混沌、彼也混沌,分不出个主宾来;一旦作了选择,就有了凝聚点,有了向心力,有了主心骨。所以,若论企业文化从哪里来?“结晶式”也好,“播种式”也好,归根到底,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选择,然后是一种整合。(《文化是一种选择》,2004年2月《蒙牛足迹》报)
3.“第二生产力假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借用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蒙牛《千军整合在良将》,2002年5月)
同样的核子反应,有人用它来作恶,有人用它来行善。科技影响着资源的使用效率,文化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向。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呢?(牛根生《“参术”与“悟道”》,2003年《当代经理人》第12期)
二、蒙牛文化的基本框架
理论界认为:产品竞争力来自技术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来自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来自理念竞争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界还认为,企业文化由表及里分为四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蒙牛理念精粹
蒙牛理念关系图
蒙牛标志图
本标志是企业名称的表意造型。以厚实飘逸的一抹横笔,象征内蒙古广袤肥沃的大地及其区域优势;弯角坚挺如峰,象征牛及牛的精神;绿底,象征绿色与健康……整个标志由白绿两色组成,突出追求天然、远离污染的主题。
三、蒙牛文化的精髓:“三靠哲学”
创什么牌?蒙牛,中国牛,世界牛。学什么智?古今中外,三教九流,天地人虫。得什么胜?你我赢,大家赢,人人赢。《周易》讲象数理,“三靠哲学”蕴含的正是蒙牛的“象数理”。
大道行简。最高级的最简单。
探究蒙牛企业文化,我们力图用几个字、几条线概括之、勾勒之。
文化不只在纸上,不只在心中,关键在行上。“知道”不等于“得道”,“得道”不等于“行道”——替天行道,替民行道,替己行道。
孔子讲:听其言,观其行,知其性。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掌旗者、布道者、践行者。“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文化”唇齿相依。透视企业文化,从透视企业家的言行开始。
1.“牛文化”的第一条主线:大胜靠德
牛根生创立企业时便给自己立了一则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2004年,他把蒙牛文化概括为一体两面:“牛”文化,“德”字根。
据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又说,古埃及文化的复活,就是从破译文字开始的。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化有根。根在,文化就在;根若断了,文化就换了。
蒙牛文化的“根”是什么?
用一个形象的字概括,是“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用一个抽象的字概括,是“德”——“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为什么是“牛”、是“德”,而不是其他什么“鹰”呀、“巧”呀?想想吧,与我们命运相连的是怎样一群人:产品市场上,是亿万公民;资本市场上,是千万股民;原料市场上,是百万农民……除了这“三民”,还有“三军”:生产大军、销售大军、供应大军。把我们自己与家人,连同亲戚,所有人加到一起,放到天平的一端,然后把“三民”与“三军”放到天平的另一端,称一称,比一比:谁重?谁轻?
我们身上的担子无比重啊,这边龙头一哆嗦,那边就会浪翻船:农民宰牛,市民断奶,股民损金。可是,规避这一切风险的核心力量是什么?是员工。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德字当先。“德”是主根,“与自己较劲”与“经营人心”是两大侧根。
把根留住,过去吃饭穿衣靠了它,将来发光发热还靠它,这是我们事业的源泉。
2.“牛文化”的第二条主线:大智靠学
2002年10月,在中国奶业年会上,应大会之邀,牛根生系统阐述了蒙牛文化的框架。其中在《学习型文化让企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一节中谈到:
观众方者为良医,观众器者为良匠,学习型文化让企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是人有文字,动物没有。所以,动物每一代都是退回原点,从零开始,人却可以读到远古时候的记载,站到所有前人的肩膀上。
当然,继承古今中外,仿其形易,得其神难,科学的继承是批判和扬弃,是否定之否定。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得到知识,而是得到思想的方法。
生物学上有个名词叫“杂交优势”。生物杂交产生优良品种,观念杂交催生思想巨人,人才杂交造就卓越团队。学习,不单纯是学习,学习中有创造。如果我们原来的思想只是一粒种子,那么,学习就是使这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