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蒙牛内幕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蒙牛内幕 > 第16章

第16章

书籍名:《蒙牛内幕》    作者:孙先红 张治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回到宾馆开会时,大家再次感慨。但老牛却说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观察结论。

            他说,咱们的导购员的确没得说。但是,你们注意过没有——我特别数点了一下——这个商场里有七八个品牌的牛奶有导购员。可是,你们看到其他品牌的导购员在干什么?他们的活动甚至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香港人敬业,不是就给蒙牛一家敬业吧?难道蒙牛给导购员的钱比其他品牌高10倍?所以,特殊性只有放到普遍性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才真的有意义。这个事情的特殊性,可能有两点,一是导购员知道我们要到商场,二是这位导购员特殊。

            

            八、实践是最大的培训

            

            第一代秘书学官,第二代秘书学第一代秘书,第三代秘书学第二代秘书,以此类推,虽有“变异”,但“遗传”为主,总体状况必然一代不如一代……“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对于做官来说,最大的“师傅”不是官,而是实践。

            

            2005年4月,在老郑出事4个月后,老牛在蒙牛核心层会议上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工作这么多年,像老郑那样优秀的人,实际上真的没遇到过几个,他精明、果断、执著、投入,无论是干事业的眼光,还是培养人的胆魄,都是罕见的。老郑当时能不加干预地让我们做事,既允许成功,也宽容失败,放手让我们实践,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培养!

            相信这是老牛的肺腑之言。而且老牛在人才培养上,无意间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最大的培养在实践。

            2005年5月,当选全国劳模的杨文俊感言:“如果我还算一匹千里马,那就是牛根生这个伯乐相中了我。”6年以前,当牛根生大胆启用年仅32岁的杨文俊出任液体奶事业本部总经理时,许多人对这个当时全国乳业最年轻的液体奶“掌门人”表示了自己的忧虑,认为杨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观察和磨炼,不宜一下子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但是,牛根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语结束了一切争论:“使用就是最大的培养!”

            治国对“实践”二字比对“榜样”一词更加敏感,而且由来已久,可谓“有准备的敏感”。为什么?实践是榜样的母亲。1997年,治国当记者的时候,专门就培养人的“实践问题”写过一篇言论,今旁逸斜出一笔,辑录于此,也算是提出一个“实践是培养人的最大法宝”吧,供同仁参考:

            

            评秘书当官

            

            这是笔者半个月时间里在一个旗里陆续遇到的事:到某乡采访,乡长是从旗长的秘书任上提拔的;到某局采访,局长是从旗委书记的秘书任上提拔的;到旗委采访,一个副书记的秘书据说又将走马上任主持某乡工作……

            “十个秘书九个官”,似乎像“宰相家人七品官”的古例一样,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要当官,做秘书”,似乎已成许多人的共识。

            秘书当官自然有其长处。当裁缝、做木匠、练把式,总得先跟着师傅学一番,当官似乎也不例外,所谓“精明的领导者总是起自干练的追随者”。秘书当官,情况比较熟,经验比较足,做官比较轻车熟路,同时,既然当初能被选为秘书,说明素质也不算差,起点比较高。这正是“秘书当官”屡验不爽的内因。

            但是,“秘书当官”也有许多种不可忽视的外因。

            适合的人选很多,但因为秘书与领导接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这是第一种。

            秘书尽管是庸才,但整日车前马后为领导提镫抱鞍,领导赐个官以示“感谢”、“安慰”,算是“有了交代”,这是第二种。

            领导扶植自己“线”上的人,立山头、搞派性,这是第三种。

            领导行为不轨,作风不正,有“短”掌握在秘书手中,不得不以官封口,这是第四种。

            秘书一场,最后大小得给个官,不然让秘书“白跟一场”,领导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也担心别人说自己“薄情”甚至“无能”。这是第五种。

            还可以举出一些,但主要是这五种。

            秘书不是不可以当官,但在今天,秘书当官未免太普遍了,太成风气了。其危害正在日益显露。

            生物学上有个词叫“近亲繁殖”。同一物种内亲缘越相近,染色体结构就越相似,相互结对后,优点不能倍增,双方的缺点却均得到暴露和继承。“近亲结婚后代痴”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许多地方思不出位,行不超前,观念落后,方法陈旧,老套、老调调一用几年、十几年,这不能说其与秘书当官没有某种关联。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第一代秘书学官,第二代秘书学第一代秘书,第三代秘书学第二代秘书,以此类推,虽有“变异”,但“遗传”为主,总体状况必然一代不如一代。

            “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我们有第一线的劳动模范在,有第一线的技术能手在,有土生土长的理论家在,有摸爬滚打的实干家在。对于做官来说,最大的“师傅”不是官,而是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明学的是苏联、是斯大林,毛泽东“学”的是实践。从根本上说,成长官的最肥沃的土壤不是官场,而是实践场。实践出真知。

            可是,如果秘书当官成风,该提拔的提拔了,不该提拔的也提拔了,占据了领导岗位,实践中的能人就冒不出尖来,或者虽有冒尖却难成规模气候,这对我们的事业是个很大的损失。(1997年8月写于达拉特旗,同年10月发表)

            

            九、雪中送炭

            

            老郑落难后,老牛往看守所里捎了一万元。老郑女儿留学,妻子薄香女向“最不应该求助”的老牛求援,结果,“最不可能帮助”的老牛等人拿出二三十万元……

            

            古语说得好: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说不定什么时候,有恩的,有怨的,有仇的,有爱的,就会转到一起——不管当初看起来他们多么像是永无“交点”。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知交,危难见真情。平时的恩家,关键时刻未必不是仇家;平时的仇家,关键时刻未必就不是恩家。

            2003年伊利股份制创立10周年的时候,牛根生不请自去,不仅大出员工所料,就连老郑都意外得不知所措。

            为什么不请自去?牛根生这样说:“我在伊利干了16年,在蒙牛才干了5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那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  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

            与许多被免职的人大骂原老板不同,牛根生始终对郑俊怀保持着尊重。郑大哥长郑大哥短,这是他恒久的语词。他甚至说:“没有郑俊怀,就没有现在这个模样的牛根生。”

            2004年12月20日,郑俊怀被检察机关带走。牛根生辗转打听,得知郑被关在包头看守所里,他当即托人给老郑捎去1万块钱,并给老郑90岁的母亲1万元,给老郑妻子1万元。

            郑俊怀被抓后,媒体的普遍评论是:牛根生没有落井下石。问及对郑俊怀事件的评论,牛根生对《经济参考报》的记者这样回答:“我并不是很清楚老郑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因为我离开伊利已经6年了。但通过16年的接触和共事,我自己觉得不太相信。因为在我离开伊利的时候,老郑和我有过一段对话。他说我性格比较外露、外向,年轻气盛,出去以后对我办好事业的能力、水平、操作技能等不怀疑,惟一担心的就是千万不要违规、违法。所以对于这种问题,老郑提醒我多注意,自己又怎么会不注意呢?但这6年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不得而知。我想即使是伊利个别人出了点事情,也影响不到它的品牌、企业和产品。因为大企业,已经不是靠人治了,而是靠规矩和制度在进行治理。”

            事实上,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而且一再雪中送炭。

            2005年2月的一天,郑俊怀的妻子向牛根生求助:女儿留学学费不足,想借20多万元。

            按理说,老郑家缺钱,最不可能的求助对象就是牛根生。在蒙牛发展的6年中,伊利制造过一个又一个难题,郑牛相争简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然而,薄香女已经求了一圈人,据说过去那些曾经“亲切地摸过孩子头”的叔叔们,个个推之犹恐不及;万般无奈,才把视线转到了“那时没摸过孩子头”的牛根生身上。

            牛根生当即与同样来自伊利的几位蒙牛高管人员商量,结果,牛根生、卢俊、邓九强、杨文俊、孙玉斌等人一共凑了30万元(其中,老牛出了10万元)。

            当把这些钱送到薄香女手中时,这个在老郑出事后一直坚强支撑的女人,强忍了几个月的情感阀门一下子被掀开了,出声痛哭,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末了,薄香女执意为每个人打了借条。

            

            

            

            

            

            

            

            

            

            

            

            

            

            

            

            第一章    盘古开天--蒙牛创世“三板斧”

            

            世界上的竞争,从古到今,无非是三种资源的竞争,一是体力竞争,二是财力竞争,三是脑力竞争。如果论这三种力的关系,谁都可以统御谁,只是条件不同,三种力的地位也不同:蛮野社会,体力可以统御财力和智力;资本社会,财力可以雇用体力和智力;信息社会,智力可以整合财力和体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