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谢安想想说,不如我给你推销推销吧。于是,他就从中随意地拿了一把,平时与名流们交谈的时候,就总是拿在手里,显得很喜欢的样子。诸位名流见此,想,哎呀,原来这蒲葵扇也很好啊,拿在手里也蛮潇洒嘛,于是名士们还有那些倾慕名士的人,纷纷购买,建康居然掀起了一股蒲葵扇抢购风,五万把蒲葵扇不久就倾销一空。谢安这个穷老乡,不但挣了盘缠,还发了笔不小的财,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这就是“新会蒲葵”的故事,一直到清末民初,“新会蒲葵”还都是个很响亮的品牌。
---------
谢安的人生就是这么开始,打四岁起就出了名。十几岁名动江南,人人看好。他聪明,俊美,沉静,优雅,写得一手好行书,弹得一手好琴曲。于是,官员们这个青睐,纷纷跑来邀请他去当官。可是谢安偏偏就是不乐意。他不是摆驾子,他是真的不感兴趣,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官员们三番五次地“征召”,他就三番五次地推辞。后来连“吏部侍郎”这样有前途的官职,他都不肯去干。唯一的一回去混了混,是应了扬州刺史庾冰的邀请,那是实在推托不掉,好歹跑去敷衍了一个月,然后就辞职不干了。
也许是为了躲开这些“尘世的滋扰”,终于,他干脆就离开了建康,去了风光旖旎的会稽,在东山的脚下,曹娥江边,筑室而居。朝廷的主管官员们这一瞧,可真有点儿怒了,你还真是不识抬举啊。然后就向皇上上疏,这样的人以后永远也不该再作官了。很快,谢安就被判了个“禁锢终身”,永不录用。没想到谢安听说这个“判决”,倒正中下怀。好啊,太好啦,这回就能彻底清静了。于是他就在东山踏踏实实地住下了,心旷神怡地作起“隐士”来。不过,他这一“隐”,可一下儿就“隐”了快20年 …… 如果不是因为后来谢家的变故,我们很可能就只能在“东晋名士谱”中,费半天力气,才终于找到这个不见于经传的名字了。
第一卷 逍遥东山写风流 第二章 风流兰亭会
先来说说这个“东山”。东山在当时的会稽郡,现在的上虞市郊。几年前,大导演谢晋到东山登山祭祖,称其为“娟雅第一山”。谢安是从20多岁开始到东山隐居的,直到40岁时被迫离开,接受桓温的邀请,去做他帐下的司马,这才踏上仕途。不过,谢安这个“东山逍遥”的闻名程度,比起淝水之战来也毫不逊色,就连元曲里都随口就唱:“你东山里做谢安”…… 就来看看这个“东山逍遥”,到底曾有什么样的精彩。
一 :兰亭雅集
这“逍遥”中最著名的故事,非这件莫属。王羲之的古今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名传千古,这个“兰亭雅集”的典故,也几乎家谕户晓。这里,就来简述一下儿当时的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的三月三,公元353年。
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绍兴市西南。
人物:东道主王羲之(这时他是会稽郡的内史,就是郡太守)、当时最有名的40多位名士。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谢道韫的夫婿)、王徽之、王献之等等。
人物概况:谢安当时是33岁,王羲之的年龄现在有争议,反正比谢安大一些。最小的王献之才7岁,跟着老爹来凑热闹。
活动内容:一边畅谈人生哲理,一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具体点儿说,就是名士们沿小溪而坐,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沿着溪水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喝干这杯酒,然后赋诗一首。做不出来就罚酒。(王献之因为年龄小,写不出,居然就被罚了)
丰硕成果:共得诗37首。当然最最丰硕的,还是那幅千古一序。王羲之最后总结,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兰亭集序》由此诞生。
精品举例:兰亭诗里佳作不少。把谢安和王羲之的两首摘几句来看:
王羲之诗: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谢安诗: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小注一下儿“三月三”: “三月三”在魏晋时叫做“上巳”节,那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上至贵族王公,下至小民百姓,都要出去到水边过节。甚至女子们都要穿上艳丽的服装,走出门去。“曲水流觞”是过节的一个重要项目,人人如此,可并不是这回兰亭会名士们的发明。不过饮酒赋诗却是他们的专利了。不光汉人,北方也过“三月三”,石虎时的三月三盛会,就热闹得很。)
二:深浓家族情
我们1700年的文化名人们,一向对谢太傅这“东山逍遥”羡慕得不得了,但是,谢安的东山真的逍遥吗?其实并不是!至少他有两大摊子事儿必须得做,做好后才能跟他的名士朋友们饮酒作诗去。这两摊儿事,是哪个也怠慢不得。
难缠的爱弟
谢安的第一个摊子,就是应付他的好弟弟谢万,替谢万收拾残局。可别小看这个摊子,因为它可维系着谢家这三代人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门户地位呢。
谢万实在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人。这兄弟是个风流名士的确不假,诗也写得好,可是实在不经世务,啥实际事儿也干不了,是那个时代著名的“白望”之一。他二十岁左右吧,听说有人送了谢安一领“裘”(其实就可理解为“裘皮大衣”,在那时也同样贵重),就惦记上了,来跟谢安要。但他却不直说,却谎称,“我怕冷。”谢安岂不知这个爱弟的小心眼儿,估计他对谢万一贯的精神折磨,也的确有点儿受不了了,就说,你别胡说了,你不过是想穿出去炫耀罢了。然后又说,你不是怕冷吗?好啊,那没有比绵更保暖的了,给你三十斤绵,拿去吧。谢万怏怏抱着三十斤绵,又不敢不拿走。瞧这一对兄弟。
谢万后来当了官,谢安深知他不是那块料,就老得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还时不常到他当官的地方去(吴兴郡),每天早上叩屏风叫他赶紧起床办公;谢万当将军,谢安得一一亲自去拜访他的手下,以“深著恩信”。后来要不是谢安替他聚拢了人心,谢万不战即败后,就差点儿被手下们杀了。谢安出仕前,估计有30%的心思都花在了这好弟弟身上。不过奇怪的是,谢安居然一辈子都十分喜欢他,除了裘皮大衣的事,谢安从来没有教训过他(其实那回也不算教训)。后来谢万死了,谢安伤心得不得了,居然十年不听音乐。
“芝兰玉树”和“金枝玉叶”
这里,就来说说谢安这个“逍遥东山”最重要的内容——谢家的才子才女们。
这就是谢安的另一大摊子事儿。这个时候,这些孩子还都在谢安身边。后来他们长大,当官的当官,嫁人的嫁人,就再没有这时的热闹了。
说起谢家这些“芝兰玉树”和“金枝玉叶”们,先得知道,对当时那个士族社会来说,子弟们成器不成器,直接关系着这个家族将来的社会地位,可是件不得了的事。谢安在他的兄弟里排行第三,老大是谢奕,老二谢据(就是那位“撒盐空中”的胡儿的爹,很早就死了,把遗孤们都扔给了谢安),老四是谢万,老五是谢石(后来淝水之战的前线主帅),老六谢铁(这一位,除了当永嘉太守之外,史书记载极少,他的后代倒有一些故事)。
这兄弟六人,除了谢安是个闲人,余下死的死,作官的作官,谁也没空儿教育孩子。于是,谢安就成了谢氏这一大家子的“贤内柱”,他得给“芝兰玉树”们讲诗文,让他们懂得思考,明白做人的道理。他们渐渐长大,他还得给他们筹划前途,并开始替他们求亲,给女儿侄女们物色夫婿 …… 这样看,我们谢太傅做人也真是不容易,瞧个统计数字,看看这些小“玉树”到底有多少:仅史书中有记载的儿子就有11个,女儿至少知道4个(可以肯定的是,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守着这些慢不得的宝贝儿们,可如何能逍遥得了?
不过,也许谢安是真的逍遥,因为他的确对这些孩子都喜欢得不得了。极有可能,他就以给小“玉树”们当老师兼老爸为乐呢,天伦之乐,当然也算“逍遥”啦。
言传与身教
谢安绝对是个温存的家长,他是从不训斥子弟们的,体罚那就更不可能。这就是老子说的“行不言之教”,再明白点儿,就是以身作则。有一回,他的夫人刘氏管教儿子(刘夫人可是个既机智又厉害的女人啊,不然谢安的惧内也不会那么出名),她教训了儿子半天,可谢安却在一边儿一语不发。夫人一看他的悠闲,立刻不满意了,问他,哎?我怎么从来没看见你教训儿子啊?谢安倒也老实,笑答,噢,我只是喜欢用自己来教育他们罢了。呵呵,十分典型的老庄人生观啊。
第一卷 逍遥东山写风流 第三章 芝兰玉树 谢玄的童年
下面分头说说我们谢太傅亲手调教出来的这些子弟们。他们中最出名的是“封”“胡”“羯”“末”四兄弟(这名字看上去很怪,不过这都是小名,那时的小名都是贱名,很多人都有。比如王导丞相的孙子王珣的小名,就叫“阿瓜”。有点儿像过去老人给儿子起名“狗剩儿”那意思差不多)。当然了,最不能忘的,还有我们的道韫才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