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帝国玩具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现代小说 > 帝国玩具 > 第290章

第290章

书籍名:《帝国玩具》    作者:周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孙厂长可是把厂子翻了个底朝天,才好不容易凑齐了现在这支队伍。

而队伍里间或有几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那一准就是新科重工的销售科员,一水的社会招聘人员。胡文海这份说招人就招人的霸气,真是让孙厂长眼馋不已。

然而如今不论是五十多岁的大叔、大爷,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回到潮见酒店的时候,全是满脸的疲惫。

胡文海让人安排他们去潮见酒店的餐厅用餐,自己则留在了酒店大堂。不是他忙了一天没有胃口吃饭,而是他看到了满脸焦急的孙厂长。

“孙厂长,怎么了?没接到国内的队伍?”胡文海见到他的表情,不由有些担心皱眉。

“接到了,我是来接胡总的,柴老来了。”孙厂长表情严肃。

“柴老——”胡文海开始还有些莫名所以,紧接着就又重复了一声:“柴老!”

他有点不敢相信的问道:“你们中船的那位柴老?”

孙厂长默然点头。

胡文海不由跳脚,瞪了眼睛:“开玩笑的吧,老爷子今年怕不是有七十四了!这不是开玩笑吗!”

中船的柴老这个名字胡文海也算是如雷贯耳了,这倒不是他重生之前知道的,而是重生之后才听说了这个名字。

柴树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董事长,前六机部部长、党组书记。在船舶工业领域,不,不仅是在船舶工业领域,而是在整个重工业领域,这位至少能算半个中国重工业的设计师,船舶工业的奠基人。

柴树帆是引进派。早年苏联156项目。他作为国家计委副主任就是负责钢铁和化工重工业项目落实的关键人物。七八十年代。他恢复工作之后又在外贸部主持参与了43方案,中国引进大化肥、大乙烯和重型轧钢设备都有他的身影。

就连当年引进斯贝发动机,都有他的影子。

到了八十年代,更是他亲自说服了香江的包玉刚将六艘总价值一亿的万吨轮交给中国船厂建造,首次打开了中国造船业的港澳市场。

六机部改制船舶工业总公司,他亲自坐镇推进六机部改企的进程,是中国部改企完成的第一个部门。

胡文海要在重工业和造船业打开局面,这位就是好像传说中一样的存在。猛然间神仙下了凡。那可真是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快走吧,柴老等着呢。”孙厂长也是满脸无奈,拉着胡文海就走进了电梯。

柴老是亲自给胡文海和孙厂长开的门,脸上丝毫看不出旅途的倦容,反而有些红光满面。不大的普间只住了他一个人,行礼就放在桌子上,似乎还没有来得及打开。

“孙文学啊,你小子总算来敲门了。这就是胡文海吧?你们俩快请进!”

胡文海看着这个已经七十四岁高领的老人,他的脸上虽然皮肤已经松弛下坠,满头银发而且稀疏。但此时此刻。他的眼神却仿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样燃烧着炽热的火焰。

孙厂长名为孙文学,这个名字已经许久没人这么直接叫他了。他摸了摸鼻子。让开身体,先把胡文海请进了房间。

普间带的办公桌前早就摆了三张椅子,桌子上甚至还有三杯正冒着袅袅热气的茶水。

柴老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份,热情的请胡文海落座,然后又请他喝茶。虽然都是简单的客套,但却让人如沐春风。

这不是客套和恭维带来的虚荣感满足,而是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带来的亲近孺慕之情。

“柴老,您快别忙了,不然我可太罪过了。”胡文海坐立不安、哭笑不得,实在是受用不起这样的待遇,折寿啊。

“呵呵,好好。”柴老总算在他身边坐了下来,笑着问道:“我就叫你小胡同志吧,怎么样,今天在展会的收获如何?”

胡文海不自觉的挺了挺胸,笑道:“还不错,目前签下来的意向书已经眼看快要六十万吨了。虽然主要是两万吨左右的小船,不过也有几艘是三万吨的散货轮,多亏了香江方面的榜样和配合,更是多亏了柴老您这些年为船舶工业打下的基础啊!”

“哈哈,你们自己做得好,不用拍我的马屁!”

柴老话是这么说,可还是笑的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睛的。

“我啊,明年就要退了。”柴老的表情满脸的时不我待:“没想到啊,在我退之前还能看到中国船舶工业崛起的希望!小胡同志,我这次把中船下面的各路诸侯都带到日本来了,没别的意思,我老头子反正眼看是不用干了,就是来给你撑腰的!”

“你的计划好,很好啊!你的巨型总段造船法我也看了,是个好技术,是能够改变整个行业的技术!还有你那一万亿贷款的项目,我拼了这张老脸,给你拉来了一个国家经委的副主任,你和他谈!你放心,我虽然要退了,可面子还是有几分的!不过这笔钱如果下来了,我提大港造船厂求个情,一定要把香炉礁的大坞项目做完!”

“柴老——”

孙厂长,哦,也就是柴老口中的孙文学闻言低下了头。说起来大港造船厂面临如今的严重经济危机,主要还是他一意想要上十万吨的香炉礁超大船坞项目造成的。若非如此,两万人的超大型企业大港船舶重工,又怎么会因为一次船东弃船就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没想到柴老不仅没有批评他的做法,反而仍然坚定不移的支持他把项目做下去。

胡文海呵呵笑着,大点其头:“柴老您放心,香炉礁船坞项目不仅要做下去,而且我觉得不能止步于十万吨,我看起码要做三十万吨级别的!”

呵呵,没三十万吨的级别,怎么装得下全领域寂静号晒渔船啊!

第二百九十七章考察

中国造船业的腾飞原历史中是要到二十一世纪以后了,以大港造船厂为例,其真正掌握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至少要到2005年才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那么国内造船厂究竟差了什么?这是胡文海打算“拔苗助长”最需要回答的问题。

他并不是重工业、或者造船业的从业人员,并不了解这里的具体原因。但以他对国内改开之后产业发展的普遍经验,无非是三种因素。技术、管理和资本,有了这三个因素,不仅是重工业,任何制造业都可以跨过产业升级的门槛。

具体到国内的造船业要从苏式造船标准向西方造船标准转变,船台、船坞造船向平地造船法转变,整船建造向巨型总段造船法转变,经过他这段时间的研究,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概有这么几种。

首先的首先,就是必须解决资本问题。没有资本,技术和管理就无从谈起,更遑论是产业升级了。巨型总段造船法虽然只是个思路问题,可要想应用同样需要对船厂进行改造,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

比如说移动总段需要的巨型龙门吊,需要的总段载重车,需要的顶升系统,需要的校准系统……

对于当前国内普遍应用的分段造船法来说,总段造船法无疑是重了两个数量级。在总段合拢过程中,对精度的控制比分段要求高了何止两个数量级,甚至是为了能够配套沿海布置的分段厂,还需要新的信息化通信系统和在海上运载总段的特种船。

为了上平地造船法。甚至还要有专门用来给船舶下水的自航式浮船坞。半潜船、起重船。有点小野心的国家哪个不得有。

真的经过了解之后,胡文海才知道,前世看的那本网络小说实在是有些不靠谱。巨型总段造船法确实是一层窗户纸,可同样是捅这个动作,大概是比王宝强捅师娘可难多了。

但是巨额资本投入进去了,是不是就一定能掌握了这个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这可未必,未来中国够有钱了吧?可要搞微电子。华晶华虹还不是一样只能跟在美日后面连年亏损着。

技术和管理虽然拍在资本后面,但仍然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胡文海搞出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技术也有大半年了,然而中船总公司在此之前却始终游移不定,难道是不知道这项技术好吗?

当然不是,巨型总段造船法的优势根本就是一目了然。让中船迟迟没有行动的,无非是体制问题。

八十年代国企的问题太大了,尤其是六机部原本连国企都不算,而是仅仅部改企三年。可也万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不过是个三年的“新生儿”,哪怕不是白纸,总归是有柴树帆作画的地方。

经过足足半年多的准备。中船才勉强做到了高层的统一思想。

统一什么思想?无非是为了做大蛋糕,大家愿不愿意改变现行的体制。怎么改变?答案明摆着。搞绣城模式。

内部兼并竞争,国企员工的劳务派遣化,打破大锅饭甩掉社会三产包袱,盘活资产存量。说实话也真是多亏了中船如今的董事长是柴老,资历够高,一把手主导部改企转型,而且眼看着就要退二线。

也只有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他才心无旁骛的去强力推动中船的内部改革。

说实话,胡文海对国企改革中干脆出售企业并不反对。但尼玛有些人的吃相则实在不要太过难看。

连续多年亏损到资不抵债的国企,就因为搞了个管理层收购,企业人员全然没动,当即就实现扭亏为盈。

国资委里都是一群玛德智障吧?

国企就算要卖,那也是把亏损企业的领导们先都一脚踢出去,追究其经营不力的责任吧?然后资不抵债的干脆破产,还有口气的剥离债务合并到经营状况良好的集团里,最后能活下来的自然是资本雄厚管理良好、适应市场的托拉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