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帝国玩具

保存到桌面 | 繁体人人书 | 手机版
人人书 > 现代小说 > 帝国玩具 > 第250章

第250章

书籍名:《帝国玩具》    作者:周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对这个一直只闻其声、雾里看花,被刻意遗忘的权宜之地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读作劳务派遣,写作“社会保障”的劳务用工制度,无疑为工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保障,但同样剥夺了工人工厂主人翁的“权力”。

究竟能否允许这样改革,上层讨论中竟然普遍表达了谨慎乐观的态度。

说起来也不奇怪,这本来就是未来的改革方向。健全社会保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让国企裁员和破产都有了可行性。

哦,对。在1985年还有一件值得书写的大事,渤海省盛京市的市长亲手将三张破产警告书,交给了颤抖着手的三家国企负责人。到1986年,这三家国企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破产的企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下岗、买断和国企改革的理论和政策支持,是中国改革上层首要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可惜大下岗并没有等到社会保障在中国普及的那一天。然而时间不等人,一件正确而无奈的事情,硬上的结果就是几乎断送了公信力和基本盘。那些相信“国家不会不管我”的工人,最终成了最不相信体制的一代人。

是谁的错呢?

只能说是历史的无奈吧。

格里希1993年离开武柴之后,这座曾经的明星企业几乎是转瞬间回到了1985年之前的亏损和人浮于事、缺乏责任心的状态。

谁又是无辜的?

所以对胡文海搞的这个“劳务派遣”。上面可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然而对绣城促使国企内部激烈竞争互相吞并的这个做法。很多人又有不同意见。

国企内山头众多。互相吞并涉及到的利益和权力平衡,更是让人畏如蛇蝎。要是这么搞,单单一个绣城还行,左右不过是一些土鳖坐地户,能闹出多大的动静来?

可要说弄到省级、部级,甚至是央企也互相“撕逼”的地步,不能不考虑影响。

另外就是关于盘活资产存量和成立三产总公司的做法,这个倒是让上面的不少人都大开了眼界。原来企业手里的不良资产还能这样搞!

只是二轻和商业局、二商局系统要有什么反对,却也抵不过工口的能量更加强劲。

说到底售货员这个工作吃香,和上层商业系统的发言权完全不是一回事。毕竟还是七个工业机械部,出的工程师更多不是么。

而胡文海借助项目大力推动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同格里希对上层的触动一样。感觉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回头看看自己,好像没什么信心能推行下去。

和这样一份全面而成体系的改革样本比起来,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搞出来的动静,就有点成了绣城脚注的感觉。

而一手缔造了绣城改革局面的胡文海,此时却并不知道自己正身处于一场龙卷风的风眼之中。

他来到帝都。完全是为了另一件事,一件对他来说无比重要的事情。

专门为中国市场增强了动力。优化了高原性能的黑鹰直升机,正徐徐降落在帝都北航学院的一处空地上。

林千军顶着巨大的风压,迫不及待的跑上前去,亲自拉开了黑鹰直升机的机舱大门。

胡文海带着头盔和墨镜,裂开嘴“无声”的向他笑了笑,在林千军的禽兽托扶下,干脆的跳了下来。

背后的直升机发动机声越来越小,胡文海摘下了头盔和墨镜,有些激动的和林千军拥抱了一下。

“林主任,你可想死我了!”

胡文海笑的阳光灿烂。

“想抓住你胡文海可是不容易!”林千军打趣他,将他引到了操场的旁边。

在离直升机略远的操场边缘,一群人正热切的等着胡文海的到来。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不是别人,正是老熟人北航的副校长翟友江。要说大概还真是名字起的好,翟友江——朋友如过江之鲫。翟校长确实是一个,让人很难忘记的人。

胡文海连忙伸出手去,和翟友江紧紧的握在了一起。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了北航,翟友江是项目组和学院之间负责沟通协调的主要领导。

不用问,今天出现在这里的这批人,就是整个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主要领导了。

在和翟友江打过招呼之后,胡文海有些拘谨、又有些激动的站在了一个和蔼的老人面前。

林千军刚想给他介绍,却不意胡文海摆摆手拦住了他。

“不用林主任介绍,我当然认识这位。”

“哦?”胡文海对面的老人饶有兴致,笑问道:“那这位小朋友你说说,我是谁?”

胡文海恭谨的低头,声音里充满了崇敬:“您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第二百六十八章

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他可以有无数多的头衔,但是最终,吴老头上只剩下了这一个称呼。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其他的头衔和荣誉,在这个称呼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简简单单的九个字,代表的是吴大观在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无法动摇的地位,代表的是他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所付出的一生心血。

在中国所有搞航空发动机的人,莫不是他的徒子徒孙。

中国的每一款航空发动机,都离不开吴老的努力和支持。

所有关于他的介绍到此就已经够了。已经足够了。这一切成就和荣誉背后的汗水和故事。都可以留给读者去自行想象。

如何在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从无到有的“爬”出了航空发动机的科技树。哪怕是放开任何限制,恐怕也很少人能够完全想象出需要面对的困难。

这样的人,当然值得胡文海最深的敬意。

“哈哈哈,可不敢当。”吴大观开怀大笑,航空发动机之父也是人,当然会在恭维和崇敬中感到高兴。

不过有些人是在虚伪的恭维中迷失,有的人则是在世人的尊敬中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无疑,吴老是属于后者。

“小胡同志你的事情我也很清楚啊。你取得的成绩,可一点也不比我差。”

“我只是会赚点钱,哪里比得上吴老。”胡文海连连摆手,嘴上谦虚,鼻子眼睛都能看到笑的要飞起来了。

同样是称赞和恭维,这话在吴老口中说出来,那就让人好像吃了人参果一样舒坦。

胡文海在吴大观这里用了几分钟时间,说了几句话。然后向旁边看了过去——顿时又是肃然起敬。

“这位是——”

胡文海又摆手阻止了林千军的介绍,正色道:“林主任不用说,这位我当然也是认识的。”

“哦。那你说说,我是谁?”

胡文海面前这人。也是一个与吴大观年龄相差不大的老人。他们的身上,那种宽和、淡泊,奋斗和从容,锐意进取与和蔼可亲充分融合,发酵而成的特殊气质,让人亲近而又仰慕。

“您是吴老。”胡文海朗声道:“您是叶轮机械的先锋,斯贝发动机理论奠基人,吴仲华吴老。”

“叶轮机械的先锋?”

吴仲华和吴大观这两位吴老,虽然都是姓吴,也都在航空动力领域里举足轻重。但人生的际遇,却相差不小。

吴大观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中国航发行业的老祖宗,这个“之父”当之无愧。

然而反观吴仲华,1954年底从美国归国,57年当选学部委员,58年被批白专,60年代初搞歼八发动机语言,64年又碰上了四清,66年以后,他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工作就被停止了。好在当时空军并不糊涂,对他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到70年代,他又重新“冒险”回到了科研前线。

至于有段子说当年引进斯贝的时候,吴仲华是被人从牛棚里拉出来去震慑英国人的——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斯贝引进的时候人家吴老早就恢复工作,1971年就已经在全国开办推广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的讲习班了。

吴仲华当年是在斯贝引进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绝不是什么“扫地僧”,57年的学部委员在航发领域起码是独孤求败级别的。

可也因为在科研领域耽误的时间太多,吴仲华心底其实还是有些遗憾的。

听到胡文海的这句“叶轮机械的先锋”,他不由老怀大慰。吴仲华这些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国内推广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这是涡扇发动机的基础,不仅是应用在航发领域,所有的燃气、涡轮发动机都能够应用这一理论。

说他是“叶轮机械的先锋”,这不是胡文海自己随口乱说,而是吴仲华吴老去世之后,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在他的讣告中送上的敬意。

胡文海这句话,可以说是点到了吴仲华最得意的点子上,当即老人连眉眼都带起了笑容。

胡文海和吴仲华又是谦虚了两句,这才转向了下一位。一个精神健硕的“秃头”,排在了队伍的第三位上。

林千军刚想张口,看了胡文海一眼,只得无奈的一摆手:“得勒,你自己来吧,估计这位你肯定也是认识的。”

他无奈的样子,让人群中不由响起一片轻轻的笑声。

胡文海忍了笑,连忙伸出双手去,和第三位这个“秃头”也握紧了双手。

“怎么样,小胡同志可知道我是谁?”

秃头指了指自己,笑意盎然。

“当然知道。”胡文海摸了摸鼻子,连忙点头:“您是歼七之父。屠基达。”

“哦。我也有外号?歼七之父?”屠基达指着自己的鼻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