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让他的行动相当顺利。
补给基地同样也是一座山中的坑道。只是这里的坑道建设的更加完备,仓库可以容纳更多的物资,距离前线山头稍微有些距离。
虽然这座补给基地仍然处于中国人的重火力覆盖范围,但是这里处于防线后方,没有炮兵观察员或者负责火力引导的尖兵指引,重炮火力根本无法对这座基地构成威胁。
阮文同顺利的在傍晚之前抵达了这里,一路上没有发现任何敌人的踪迹,甚至没有遇到任何一只体型稍微大一些的动物。
在将急需的药品报告给军需官之后。他很快就领到了一个手提箱,里面装着的药品有很大的希望,能够帮助他的战友重新振作起来。
傍晚前,向他所在山头进行补给的小分队即将出发。阮文同紧紧的抱着怀里的药箱,发誓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把这些药品送回连队坚守的坑道里去。
“放松,同志。”
补给小队的临时队长拍了拍阮文同的肩膀,把他当成是个新兵一样安慰道:“我们这里是后方,中国侦察兵现在已经不会深入到战线这么远了。天色会是我们最好的掩护,这样的任务我们已经执行过很多次。很少会碰到中国侦察兵的影子,没有什么好紧张的。”
“队长同志——”阮文同抿了抿嘴、点点头:“我只是在惦记着我生病的战友。”
“他们会好起来的。放心吧。”队长满意的笑了起来。
当太阳下山,黑夜重新笼罩大地,安南人的补给队伍从基地的坑道口悄悄爬了出来。虽然补给小队的队长嘴上说着不用紧张,但他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丝毫大意。隐蔽、静默前进,侦察兵,掩护组,民兵和后援部队,一个十多人的小队就已经有了明确而专业的分工。
不得不说,这位队长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山地战专家。在他的手下,这支队伍正快速的在南疆的热带雨林里穿梭。
……
春城前指,距离南疆前线三百公里以外。
前指指挥大厅里,此时灯火辉煌。两排电台前面坐满了绿军装的通信兵,此时已经叫通了各个通信单位,等待着指挥官通过他们下达任何一道指令。
指挥大厅的墙壁上,原本放置大比例纸质地图的地方,如今却换成了一道电影放映用的银幕。专门进口的高流明投影机,将图像打在银幕上,让人在灯火通明的指挥大厅里也能清楚的看到银幕上显示的内容。
三台投影机并排将三道画面投影在银幕上,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全部面积。经过半年多的建设,如今春城前指,已经完整的建成了信息传输和定位网络。
这三个画面,分别就是南疆前线的电子地图,标注了所有敌我态势的示意动向。针眼无人机实时传输的战场监视画面,以及战区所属各单位上线状态。
有了这个系统,军事指挥员对战场的掌握,将再也不是雾里看花。他的任何一个命令,都能瞬间无障碍的传递到每一个上线单位的基层军官手上。
指挥员对战场的掌握,从来没有这样直观而迅速过。
负责控制针眼无人机的操作员,突然将投影显示的画面摆动了一个角度,并且切换成了热成像模式。
紧接着他的声音就响了起来:“报告司令员,发现未知敌人军事单位,请指示!”
“电子参谋,将目标传输到电子地图,给我显示火力打击可用单位。”
“是!”
春城前指的电子参谋是从中科院特招的专业人才,一入伍就是师参谋级别,不知道羡慕死多少苦苦熬资历的底层军官。
不过这些人也真有两把刷子,没有他们的专业能力,军队是绝对玩不转这套系统的。
很快,无人机操作员发现的小队坐标,就被标注在了电子地图上面。而与此同时,能够对他们的位置进行打击的火力单位,也都在地图上呈现出绿色显示。
“命令绿箭巡航温压弹分队做好发射准备,针眼无人机,我要丁37区的红外俯视图像,观察一下这块区域有没有类似小队活动?”
“司令员,针眼无人机报告,丁37区发现一处可疑坑道出口!”
第二百五十七、八章吸口凉气
第二百五十七章七百里火烧连营
针眼无人机回传的画面以十秒钟一次的速度刷新着整个丁37区的红外图像。
这样的画面虽然不太连贯,但前指里没有一个人对此有什么意见。实际上,能够有这样的画面回传,对这个时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这也多亏了胡文海取得的一系列成功,使得他能够获得的技术支持越来有力。最初的拟真机,只能是通过飞行学员目视起降,在可视范围内近距离飞行。
而后蓝剑无人机的前身,他可以动用的技术力量就大大加强,能够使用国内的计算机系统和模拟信号的无线传输,使无人机能够在高精度陀螺仪的基础上,实现视距外飞行和人在回路控制。
到了针眼无人机,胡文海可以说是在整个国内军工系统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整合了所有可用的航空技术。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源自鹰击系列导弹的自动驾驶技术。
经过改造之后,应用在针眼无人机上的无人驾驶仪,已经能够在数百公里以外自主完成无人机操作员远程下达的飞行指令。
虽然看似针眼无人机的操作画面与蓝剑无人机相比堪称倒退,从模拟信号的实时刷新变成了数字信号的图片回传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绝对是一次技术上质的跨越。
不仅是从模拟信号变成了数字信号回传,而是通过数字信号交换机,针眼无人机终于真正成为了一个战场平台。
依靠这个平台的技术。不仅是可以回传拍摄的图像。同时更赋予了针眼无人机回传更多传感器数据的功能。
诸如红外、风速、温度、高度、速度、遥感、激光、雷达……
只要将传感器模块进行更换。针眼无人机可以无障碍的将所有数据都通过一条回路传送到控制台上。
正是有了这样的可扩展性,针眼无人机这个平台才具有了超越无人机本身的价值。
不过当然,在南疆前线的军人眼中,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远景。他们唯一真切感觉到的,就是战争的形式正在发生改变。
“这场战争,我们真的能取得胜利吗?”
这句话,阮文同当然没有说出来。不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军队,在战场上问出这样的话。轻则被军官严厉处罚,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被人执行战场纪律。
动摇军心,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但是阮文同相信,这句话肯定已经在不少人心里都这样问过了。
战争进行了七年了,这场战争也正在变的安南人越来越无法理解。
“喂,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带队的小队长抬起了手,警惕的让队伍停止了前进,侧耳倾听然后向队员们询问。
阮文同连忙采取了一个警戒的隐蔽姿势,动作干脆利落,反应绝对算的上是灵敏。可见他有着极好的战术素养,是个极为优秀的士兵。
确保了自身安全之后。阮文同这才仔细的分辨这夜间的每一点声音。昆虫的鸣叫,风声掠过树梢,或者偶尔有细碎的脚步声——那是小动物在夜间觅食。
除此之外,不知道是自己耳鸣,还是错觉。他总感觉,似乎有一种呜呜的风声,像是狂风吹过山谷似的,在天地间回响。
随即,他借着月光从周围的战友脸上,也看到了这样一种疑惑的声音。
随即,他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
“是中国人的飞行燃烧弹!”他悚然而惊。
“什么?”
“我听说过,中国人有这样一种武器,能够把一条坑道里的人全都烧死或者憋死!这种武器可能是用飞机发动机改造的,我在金兰湾听到过飞机的声音,远了就是这种……”
阮文同的话还没说完,就见到远远的天边真的有一道火光疾驰而来。他目瞪口呆的指着天上,惊叫:“快看!”
小队里所有人都扬起了头,看着天空中正在飞快掠过的那道火光。夜晚的光线昏暗,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那是一架有着长长翅膀的圆柱体飞行物。
电光火石间,这架飞行物以相对飞机来说是“极低”的高度,从小队的头上迅速飞过。
直到这时,补给小队的安南战士才听到了飞机发动机发出的剧烈轰鸣。
“那是基地的方向,快开枪!”
补给小队的队长肝胆欲裂,一边大喊着,一边迅速的打开了手上ak47的保险,哗哗的将子弹向着那团火光的方向泼了出去。
他的队员们虽然没有他这么快意识到问题,但服从命令的意识却是根深蒂固,毫不思索的就跟着他向那团火光猛烈的扫射过去。
然而在十多只ak47的扫射之下,这团火光却像毫无所觉一样,几乎是一眨眼之间,就已经飞的远去了。
“不!”
补给小队的路程并没有走出多远,至少在目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看到补给基地所在的那座山头。隐约间,也能记得自己钻出的坑道口,究竟在哪个方位。
没错,这架飞行物像是长了眼睛一样,照着他们钻出来的坑道口就飞了过去。
也就是十多秒的时间。
阮文同先是在坑道口的方向观察到了一次小小的爆炸——大约也就是普通手榴弹的爆炸水平。
这让他松了口气,中国人也没有那么厉害的嘛,这点爆炸对有三防能力的坑道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