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你们,说你们呢!”就在孙海吉这群人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在旁边响了起来。
“干什么,又是你们渤船的人?没完了啊?”
一个带着红袖箍的老太太掐着腰,一伸手:“得了,先把钱交了吧。”
“交钱?什么钱?”
“停车费!”老太太神气活现:“我刚才可都看到了,你们来了三辆大客车,市府停车场停车每辆十五元,快点交钱啊!”
“每辆十五?你怎么不去抢!我们就是临时停一下,怎么就要这么多。”
孙海吉急了,这可是1985年的十五块钱,三辆车四十五块钱。都顶上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了!
“呵呵,这是王八的屁股。规定!”老太太一立眼睛,瞪道:“怎么,想耍赖啊?市府门口你试试?”
“要不,给了吧?”
“是啊,四十五多了点,但是大家凑凑……”
说到底这年头公家的威慑力还存在着,若非是没办法了,谁也不想和公家硬扛。被老太太理直气壮的训了一顿,不少人就打起了退堂鼓。
没有办法,孙海吉自己身上也是没带多少钱,只好周围凑了凑,这才凑出了四十五块钱,交给了带着红袖箍的老太太。
老太太当面点清了一堆五毛、一块的杂票,这才满意的哼哼两声,转身走了。
交了钱,孙海吉和周围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总觉得就这么回去很不甘心。不管怎么说,总要见见王以纯,至少表现一下自己“不畏强权”的风骨吧?
“要不,我们来个绝食抗议?也不堵门,就在这广场上坐着,时间长了肯定有人注意到咱们。”总算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我听说人家国外就流行这么搞,外国政府好啊,为了怕自己的人民饿坏了肚子,就会答应他们的要求……”
“嗯,这个主意好!王以纯要是不答应我们的要求,我们就绝食个十天八天的,非得搞出个大新闻不可!”
“哎?饿肚子啊,这多难受啊……”
“笨,咱们这么多人,不会轮流绝食?比如说我上午绝食,你下午绝食。一替一换轮流半天绝食,这不就行啦?”
“哦,好主意啊!”
“不错,不错,这个主意好!”
孙海吉见越来越多人认可,连忙趁热打铁:“那就这么定了,咱们去市府大楼门前静坐绝食抗议去!”
“走走!”
说着,渤船这百来号工人就迈开脚步向市府广场里走了进去。
然而不等他们走出多远,突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站住!”
红袖箍老太太又站到了他们面前。
“交钱!”
老太太的手往前一摆,孤身一人拦住了渤船的上百人。
“交钱?还交什么钱啊!”
“门票啊!”
老太太从身后拿出一块木板,上面分明写着:“团体票每人十元,家庭票免费。”的字样。
“开什么玩笑,十块钱一个人!”孙海吉懵了,停车费就够夸张的了,这团体票一般不是应该更便宜么,怎么到了这里反而更贵了?十块钱一个人,八十年代就没有这个价位的地方!你当你人民大会堂呢!
“什么狗屁门票,我们就不给,孙主任咱们走!看她能把咱们这么多人怎么了!”
“别惹事,你看那!”渤船这边也有眼尖的,连忙把要发飙的人拽住了,偷偷指了指市府广场旁边林荫下。
市府广场旁边的一条原本没什么人走的小街巷上,赫然蹲了七八辆刷着“公安”两个字的面包车。显然,这边如果有什么冲突,分分钟就能被人平了。
“孙主任,要不咱们先回去吧?今天的情况好像不对。”有鼻子灵敏的,从下车之后这几件事里闻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孙海吉到此也已经知道事不可为,只好咬牙点了点头。
……
“呵呵,王市长你看,我就说这些渤船的人成不了什么事情的。”胡文海从床边收回目光,摇头笑道:“用行政命令去规范人是最糟糕的做法,中世纪的时候中东国家就已经明白,强行要求人改信是愚蠢的事情,而是应该让异教徒多缴税。这样哪怕不逼迫他们,异教徒也会主动改信了。”
虽然拆掉了现实中存在的墙,但经济上的墙更让人难以跨越。如果孙海吉还能掌握渤船的账目,哪怕是总经理办公室的收支权力,也不会对这千把块钱放在眼里。但他昨天晚上联络了一圈,却发现渤船的情况让人感到非常棘手。
工人倒还好说,可到了银行这边,孙海吉却发现自己竟然有手续都无法从账户里取出钱来。这个事情,说出来就太可怕了。
这已经不仅是渤船自己的问题,而是除了渤船以外,整个社会都在和他们这群人作对。王以纯以大局名义动员起来的力量,大的吓人。
“所以说对不愿意搞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企业,千万不要通过行政命令让他们去搞。牛不喝水强按头,效果最后只会是双方相看两厌。”
胡文海摊着手,笑道:“对这些企业其实很简单,通过经济手段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做就是。比如说这次的军工招标和船厂招标,在打分中对竞标企业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纳入评价体系,这比什么红头文件都好用。否则看着别人吃香喝辣的,自家企业喝西北风,领导层还要不要干了?”
王以纯深呼出一口气,摇头道:“胡总不了解,下面这些厂长,说不定真做的出来这种事情。”
“不是说不定,而是肯定有食古不化的人。”胡文海信誓旦旦:“那又如何,跟不上形势的,就让他被社会抛弃好了。”
“那怎么行,工人怎么办,国家的企业怎么办?总不能不管。”王以纯惊讶的摇摇头。
“合并啊,工业局本来不就有一个将同行业企业合并的计划?只不过谁合并谁的问题上还游移不定。经营情况差的破产,然后被经营情况好的企业合并。反正肉都在锅里,工人也不会失业。绣城的企业数量如果缩小到目前的十分之一,反而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新技术的开发和提高管理水平。”
“这个……”
王以纯苦笑一声,摇头道:“过后再说吧,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
他回头从自己的办公桌上拿起一份文件,递给胡文海:“你赶走那个苏岩,真是让人想不到,能量竟然有这么大。”
“交通部和中船总公司不算,甚至连国务院都联合派出了调查组。渤船这些人只是跳梁小丑,这个调查组才是真要命的角色。”
胡文海冷静的接过文件,这还算好了,至少是从正规程序支应了一声,没有搞暗访。
暗访的话就说明是要整人,明察至少说明上面有了解问题的态度。只要不是政治斗争,胡文海的身份就不用太过担心。
但显然调查组的结论,对最终渤船能否顺利租赁是有决定性影响的。
“调查组什么时候来?”胡文海草草看完手上的红头文件,问道。
王以纯深深的看了他一眼,叹气道:“我想,现在应该已经到了吧……”
第一百八十三章调查组
“黄秘书,黄秘书?”
交通部中船总公司这次派来的是总公司的一位将近五十岁的副经理,要说对应的职位至少也是个厅级、副厅级领导干部了。
然而在不到四十岁的黄秘书面前,他却一点也没有倚老卖老的样子,反而是分外的恭敬。
中船总公司隶属于交通部,负责管理中国几乎所有的国营船舶制造企业。单从其资本上来看,在世界造船业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了。
不过可惜,八十年代造船业的主力是日本人。在日本人之后承接造船产业转移的是韩国人,中船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开始走上腾飞的道路。
不管怎么说,虽然渤船自有特殊情况,但名义上确实是接受中船总公司和绣西、绣城市里双重领导的。
除此之外,海军在渤船也拥有一定的存在感。甚至可以说渤船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海军建造“大黑鱼”。
也正是有了“大黑鱼”,渤船的民船部分才能得到国内市场源源不断的订单支援,以国家之力为大黑鱼的建造输血。
正是知道这里面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船总公司对这次调查也摆出了谨慎的态度。毕竟年前刚刚发生的爆炸给渤船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笔钱中船不是出不起,但八十年代国内造船业的困窘现实,也让中船说话的底气不是那么硬实。
如果地方能帮忙把渤船稳定下来,中船毕竟还是想能省一笔是一笔的。如今国内造船业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存在感,日子多少有点苦。
可是另一方面。中船内部又有点不甘心。造船业是国企的底盘。准确的说整个中国所有造船业都处于中船总公司的控制之中。
简单的说。中国的造船业是垄断的。
也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突然杀出来一个私人企业——而且还不是外资企业,而是中国国内的私营企业,突然进入了国内造船业。
这让中船的人要怎么想?有一部分人不以为意,认为私营企业在重工业尤其是造船业根本无法立足。但也有人指出,重要的不是胡文海或者渤船,重要的是这开了一个私营企业进入造船业的糟糕的开始。
究竟是否在中船的层面认可胡文海对渤船的租赁,中船、交通部。乃至是黄秘书背后的人,都在等待这次的调查结果。
黄秘书站在渤海造船厂的门口发了会楞,有些恍惚的记起那时候还很忐忑而紧张的胡文海。